三名身兼中大校董的立法會議員張宇人、鄧家彪及劉國勳早前向立法會提交私人條例《2023年香港中文大學(修訂)條例草案》,建議中大校董會人數由 55 人減至 34 人、增加校外校董,校外與校內校董比例將由約 1:1 降為約 1:2 ,另修改聘任校長的方法等。草案今在立法會三讀通過,共 76 票支持,3 人棄權、0 票反對。
76票支持,包括34名出席的選委會界別議員悉數贊成,功能組別及地方選區則有 42人贊成,據立法會直播畫面,三名棄權的議員,分別為要求記名投票的新思維立法會議員狄志遠、香港新方向立法會議員張欣宇,及鄉議局主席兼立法會議員劉業強。
翻查資料,三名棄權的議員均非中大校友,其中狄志遠分別於理大、城大就讀學士及碩士;張欣宇為港大校友;劉業強則於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

狄志遠:令人擔心、不服
狄志遠在二讀辯論時表示,對於各界對修例有不同意見感到「可惜、遺憾」。他指出,中大得來不易的國際聲譽須好好珍惜,又指修訂大學條例對社會而言是「大事」,故修訂內容應與師生、社會等持分者充分討論、凝聚共識,直言「共識一直是大學處理事情的常規」、「大學共識好多時候就是表達社會共識的最大公因素」。
狄志遠補充,一般而言,大學改例屬尋求穩定,中大推行行政改革的原意也是進一步完善校政,但若改革會破壞大學的共識常規,則令人擔心、不服、不信任,亦會為大學帶來長遠隱憂,「對於中大未來發展絕對無好處」。
張欣宇:係咪有權就可以去曬?
張欣宇則向《集誌社》表示,自己本身對修例內容、「校董會人數多一個、少一個」未有太大意見,因此未有投下反對票。他補充,稱社會對不同法例「有分歧都好正常」,惟是次立法過程,處理分歧方式與自己的理念不同,包括曾有校友希望利用立法會平台做表達,但法案委員會拒就改組修例召公聽會;又稱自己翻查資料後,有見校董會對草案仍未有共識,反問「點解不可以先處理分歧呢?係咪有權就可以去曬?」,故最終「投唔落贊成(票)」。
會上沒發言 棄權劉業強:大家似乎未有共識
經民聯的陸瀚民、梁美芬、林健鋒、盧偉國、龍漢標、陳祖恒都投了贊成票,吳永嘉缺席,只有劉業強沒「跟黨走」,投了棄權票。劉業強在會後被傳媒追訪時,就未有回應投棄權票的原因。他其後透過助理書面回覆傳媒指,今次中大校董會及不同持分者都有不同意見,自己收到不少中大校友的意見,「大家似乎未有共識,所以在平衡各方意見後,我決定投棄權票」。他今日在會議上,並沒有發言。

張宇人指出,中大近年的管治與學術成就「完全脫節」,形容管治問題反而成為中大進步的絆腳石,又稱提出修例首要目標是重組中大校董會,以滿足教資會「宋達能報告書」、「Howard Newby 報告」的要求,重申提出修例屬「推動應做而未做的校政改革」,奈何有人形容他們越俎代庖。張宇人補充,「修例看似順理成章但實際諸多困難」,自己與鄧家彪、劉國勳三人亦因事件收到很多無謂攻擊,可幸收到很多「認識或不認識的社會人士,及一些中大或非中大人士」鼓勵、表示支持,令他相信草案有堅實社會基礎支持。
劉國勳會後向傳媒稱,草案通過後仍有很多後續工作,如現有情況下應有 13 名校董會成員過渡至新校董會,刊憲後會盡快召開會議,盼盡快組成 34 人校董會;又稱審議過程中揭露的管治問題,仍要待新校董清楚跟進。至於未來會否探討罷免中大校長段崇智、副校長吳樹培,張宇人則回應稱不知道校董會日後工作,但問題並非只有他們三人提出。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在會上稱,中大校董會曾兩度嘗試優化管治相關改革但未能完成,形容是次議案可完成「未完成的使命」,而修訂不但無損中大自主管治,更會直接優化大學管治架構、有利提升大學管理及管治效能。另外,她補充,目前所有教資會資助大學已完成提升院校管治的制度優化,「為香港高等教育發展進程奠下重要基石」。
中大校董會傍晚發聲明稱,歡迎立法會通過草案,形容屬提升中大管治的「重要一步」,感謝所有成員的支持、建議及貢獻。校董會補充,將在條例草案刊憲及生效後按照新組成安排,盡快訂定方法引入各類別的成員。
另外,今日有九名議員缺席投票,分別為經民聯立法會議員吳永嘉、民建聯黃英豪、陳仲尼、科技創新界邱達根、實政圓桌田北辰、工聯會黃國及選委界立法會議員謝偉俊、黃錦輝、馬逢國。
逾千名中大校友7月曾在報章刊登聯署聲明,稱對私人草案未經中大校董會審視和通過感到遺憾。聯署發起人分別為中大舊生兼前校友評議會主席楊于銘、前主席林偉雄,及前校友會聯會會長兼資深傳媒人香樹輝。
此外,香樹輝昨(31日)出席中大校董會向傳媒稱,校董會未有就草案作出正式討論或有任何共識,認為此情況下通過草案「令人覺得有啲可惜」,形容是將「張、鄧、劉的私人方案強加於中大身上」。香補充,修例草案通過後,其職位將會被取消,故昨已是最後一次以校董身份與會,但稱自己沒有任何遺憾。
相關報道
解構張宇人私人草案 「改革」中大校董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