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六四事件 34 周年,維園六四燭海汪洋不再,點點燭光散落民間。近日有多間小店免費派發蠟燭,他們說,再無六四集會、悼念是否合法也變得模糊,但仍想保存記憶、傳承歷史真相。臨近六四,多間派蠟燭的小店稱「被投訴」,政府部門接連「到訪」;今日有黃店店主擺放蠟燭在檔口,遭多名警員警告有機會是「意圖煽動」,要求立即收起及不能再展示。
攝影:劉貳龍

前荃灣區議員陳劍琴原打算在車仔檔派發蠟燭,遭警方「問候」後改為擺放。
2021 年辭任議席的前荃灣區議員陳劍琴,去年在深水埗西九龍中心租了一個車仔檔,經營文具精品店「文具同香會」。過去兩星期她在檔口各處和貨架上,散放著一些電子蠟燭。陳劍琴說,原本她打算派發蠟燭,但遭警方「問候」,查詢她六四這幾天的行程;她於是改變方式,在小店擺放蠟燭。
「驚都唔可以冇咗人性同良心」
西九龍中心排檔的人流不多,她擺放蠟燭兩周,偶爾有少許客人問能否領取。她說,蠟燭是由「天安門母親運動」提供,她願意繼續擺放,是希望港人銘記歷史,亦想提醒港人仍有人在堅持,「我很關心香港、中國、世界對民主的追求,這是當盡之義。就算驚,都唔可以失去人性、良心,悼念本身無罪。」她也曾撫心自問,自己是否害怕,但她的答案清晰:沒有。「唔想散佈恐慌。這是所謂白色恐懼,唔知驚乜,界線好含糊,但驚,唔可以冇咗人性同良心。」

六四發生時,她只得兩歲,長大後,不時會出席維園燭光集會。對身為社工的她來說,六四事件中有人受苦難,平民喪生、有人痛失子女,至今仍有很多不明不白,如刺進她的心。「34年,真相無人知道,一班人受苦受難;另一邊,所堅信的民主自由,就受到破壞和衝擊。」
由支聯會舉辦的維園燭光集會,過去四年消失了。陳劍琴說,六四事件是一代人的社會創傷,悼念本是疏導情緒的平台,可讓社會更健康,但如今失去了這個渠道。
失去六四燭光集會、支聯會解散,她轉到小小的車仔檔擺放蠟燭,是想用自己的方法、新的平台,繼續傳承。「公民社會的組成,不是有大台才有人民,個體是最重要,要清晰、多思考。不要幫手散播恐懼。」

燭光集會消失 小店派蠟燭盼傳承記憶
位於西貢的環保雜貨店「點籽」,也在六四前一周,開始派發電子蠟燭,紀念六四事件。電子蠟燭上有「支持天安門母親」字句,不用兩天就已派光數十支。然後,再有街坊向他們提供了一些電子蠟燭和白蠟燭,在這幾天繼續派發。
果籽負責人Nicole說,這是記憶的傳承。這幾年公眾不能到維園集會,於是在去年和前年臨近六四的日子,「點籽」也會派發蠟燭。她希望可以保存記憶,「我想keep返個傳統,唔想大家當冇事發生過。」

1989年六四事件,令當時仍是中學生的Nicole深受震憾,自此一直希望做一些事紀念,過去十年,她亦多次參與維園六四集會。她印象最深刻的,是某年六四燭光集會,一班曾在現場採訪八九民運的記者分享經歷,提到在危險之際,一班抗爭學生保護他們離開,「當時的人好想保護記者,就是想大家知道真相……」Nicole哽咽說。她強調,自己做的事微不足道,堅持提六四,只是希望在自己的身位盡做,而繼續派蠟燭,就是不想真相就此消失。

臨近六四黃店屢遭「投訴」
近日有派發蠟燭的黃店,先後被多個政府部門人員上門調查處理「投訴」。前西貢區議員陳嘉琳創辦的小店「西多」,近日在店內派發電子蠟燭,早前她在社交媒體表示,接獲警方來電,查詢她會否舉辦六四公眾活動。
西多又在社交媒體專頁表示,開始派蠟燭後,屋宇署、食環署、勞工處、警方接連派人到場「處理投訴」,如食環署人員指收到「好多投訴」稱西多門外的漂書架阻街;有警員到場,指有人投訴西多向小朋友賣酒。
另外,由前公民黨區議員黃文萱開辦的獵人書店,早前被建制報章《文匯報》指控,透過出售「反政府或抗爭意識書籍及文宣繼續進行軟對抗」。黃文萱近日在社交媒體上表示,臨近六四,多個政府部門職員連日到獵人書店,稱接獲「投訴」,例如消防處稱獵人書店「阻礙逃生通道」。

屋宇署人員早前到獵人書店,指門外右側的「燈箱」,或涉違規小型工程。
派蠟燭遭厭惡 「好似我哋派毒品咁」
Nicole說,自己比較低調,尚未有政府部門到訪,但其實她也感到害怕,憂慮會受到滋擾、甚至墮入法網。不過,她覺得派發蠟燭本非大事,不想過度自我審查。「我也有想過,自己做的事有否違反國安法,但我看不到如何踩線。那條界線很模糊,那我只是跟自己條線去做。意義就是想自己記住六四。」
她留意到,國安法實施後,很多人對六四避而不談。前年六四,她曾擺街站派蠟燭,當時正值放學時間,一位爸爸帶著學生經過,學生本來打算走近,但那位爸爸馬上喝止,「好似我哋派毒品咁,流露厭惡眼神,唔知點解會變成咁。」
維園六四集會消失,紅線處處,她坦言,這裡已非熟悉的香港。但她不會離開香港,希望把記憶傳承,「我希望自己是因為很喜歡某個地方,才選擇離開,而不是因這裡變了而離開。」
擺放蠟燭遭警告「意圖煽動」
陳劍琴今日原在檔口擺放了34支電子蠟燭,蠟燭上印有「支持天安門母親」、「呼喚良知」等字句。下午近六時,五名便衣警員突然包圍其檔口,指她展示蠟燭有機會是「意圖煽動」,因為上面展示了「天安門母親」這些煽動字句,警告她要立即收起。
陳劍琴無奈配合、把蠟燭收起,警員在旁全程錄影,又記下她的個人資料和住址。在警方調查期間,原來的客人被趕離,再遭到旁邊穿著警察背心的警員問話。記者到場時,五名穿著警察背心的警員剛離開商場。

6月4日傍晚,多名警員到陳劍琴的車仔檔,警告她擺放蠟燭有機會是「意圖煽動」。
陳苦笑說,擺放蠟燭本來如同呼吸一樣,對她來說是好自然的事。她承認警方行動令她「嚇一嚇」,形容「今日好似試到條線,原來就咁放喺私人地方都好似唔得」。她覺得事件很荒謬、不合理,「等於控制去到私人空間」,是製造恐慌。
這段時間的經歷,令陳劍琴不斷掙扎自問,由原先欲派蠟燭遭「問候」而改為擺放,由擺放遭「警告」而收起,她有因為恐懼而退卻嗎?她就自己還沒有答案,只希望不要成為散播恐懼的人;這天晚上,她選擇到銅鑼灣亮起手機燈,冀讓心中信念不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