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被完善」了的區議會選舉,候選人爭取提名的「戰場」,不再是街頭。政府修改選制,直選的區議員,要爭取九個「三會」委員提名,才可入閘。有民主派前區議員圖爭提名,發信息給 50 個相識的委員,只獲五個回覆、但全數拒絕;非建制的新思維籌備選舉半年,也在爭取提名碰壁,候選人發信予百多位委員、引習近平語錄自證愛國,但仍只得「口頭承諾」提名。另一邊,建制派報名氣勢如虹,新政黨香港新方向派五人出選全部入閘,本身是三會成員的馬志恆,在提名首日便夠提名可「入閘」報名。三條路線的參選人,是如何爭取提名?
( 10 月 27 日晚上十時更新:派出兩人參選的新思維,在提名期結束前三日,即今天(27日)黃昏宣布,由於未能取得足夠三會成員的提名,決定不參與今屆區議會選舉。)
攝影:HLK、梁文熙

集誌社檔案:增三會提名門檻
政府今年公布「完善地區治理」方案,區議會直選議席由 452 個減至 88 個,而參選人由以往須獲得 10 名選區選民提名,改為須獲當區「三會」(即「地區撲滅罪行委員會」、 「地區防火委員會」和「分區委員會」)、每會各三名委員提名,並獲得選區不少於 50 名選民提名。
重温今年五月,政府公布區議會檢討方案詳情:
相關報道:
區議會改制|大削直選 復辟委任 安插「三會」界別 增提名門檻
區政聯盟區鎮樺自 2004 年便擔任大埔區議員,前年區議員離職潮時辭任。今年,他打算報名參選區議會,至今日(27日)仍未決定,循大埔南選區直選,或由大埔地區委員會界別出選,但提名期展開超過一周,至今未獲任何提名。
發 50 訊息爭提名 「唇亡齒寒」
他在網上找到大埔三會成員 90 人名單,然後翻查自己的電話簿,辨別到當中大約 50 人,部分是建制派前區議員。於是他便向發電話訊息和電郵,尋求提名。他在訊息開首表明,有意參與區議會選舉,並寫道:「唇亡齒寒,兔死狐悲。相信大家都明白,剩餘單一聲音並非好事,期望你能考慮支持提名我們。」區也在訊息裡提及地區工作經驗,指自己曾任十多年大埔民選區議員,亦曾任上訴委員會(房屋)、地區防火委員會、地區撲滅罪行委員會等多個政府委員會委員。
僅獲五人有回音 稱獲覆「未收到消息可否提名」
結果在 50 人當中,只有五人回覆,但無一願意提名。「我不知道他們不回覆的原因,是收不到、不想覆,還是怎樣。」區鎮樺說,回覆的委員主要表達兩個信息:一是暫時未收到消息可否提名他,一是擔心「得罪人」,故不提名。

特首:未獲提名者 需研究自己為何出現問題
有意參選的民主派未入閘,提名辦法受關注。特首李家超早前表示,如有人未能取得提名,或因不獲提名人信任,「提名人認為他做不到區議員所須履行的責任,或對他的表現有保留,甚至不相信他是愛國愛港人士,又或不相信他真誠擁護基本法、或效忠特區,這些基本條件如自己符合不到,就要研究自己為何出現問題。」李又表示,票不是唾手可得。
區鎮樺:參選已是愛國愛港
區鎮樺說,自己做地區工作二十多年,相信並非做不到區議員所須履行的責任,「如果我是一個新人,可能就符合這說法。但你宏觀去看,現在報名的,有些知名度不高,在社區全無工作,但也有三會提名。我調返轉去問,我們對他們認識有多少?」
他認為,參選已是一種愛國愛港的表態。「自吹自擂冇意思,我話我真係好愛國、我好愛國,我講十次、一百次,你係咪真係會相信我呢?冇㗎,我講幾多次都冇用。」
提名期下周一結束,區鎮樺保持觀望態度,「我估計有部分人,仍在觀察有何人入閘,然後再決定,希望他們最後決定支持我們。」他說,相信中央不希望區議會「清一色」。

未認清現實? 反問「要杯葛幾耐?」
早前「完善選舉制度」後的立法會選舉,入閘的民主派慘敗、亦有人杯葛選舉,今次決定參選區議會,是否未認清現實?區說,區議會是實務性工作,冀在區內保留一個服務單位,支援仍留港的人。他說,尊重有人望杯葛選舉,但質疑目標不明確,「我哋要杯葛一屆、兩屆、三屆,定十年?你話到畀我聽杯葛幾耐,可能我會支持,但當冇嘅時候,淨係叫大家今次唔好參與、唔好投票,最終得來結果係咩呢?」
區說,如最終無法入閘,或會與其他有意參選的泛民,合組資源、自費保留服務單位,惟料難以持續。而區政聯盟也可能成為泡沫化地區團體、或低度運作政治團隊。

新思維彭意婷出選 僅獲三會人「口頭答應」提名
尚在爭取提名的,還有中間路線的新思維。新思維立法會議員狄志遠說,他們在半年前籌備選舉,在將軍澳和油麻地設辦事處做地區服務。最初,他們打算派五人出選,但經費不足,減至二人,分別由彭意婷出選油尖旺南,和崔定邦出選將軍澳北。
部署半年的選戰,在提名階段受困。彭意婷上周從民政事務處取得 180 位三會成員名單,發現只得姓名和地址,她說想不到連電郵地址也沒有,大失預算,「我覺得三會成員也不想有人上門,網絡世界咁方便,電話又冇、地址又冇。」

之後她向成員寄出政綱和提名邀請信;與此同時,狄志遠和彭意婷致電了大約 30 至 40 位相識委員,最後僅獲十人「口頭答應」。直到昨(26日)晚,彭意婷說獲得一些提名,但仍不足以入閘。
狄志遠說,有些相識多年的三會朋友,僅口頭答應提名,指需「觀望」,「有啲幾十年朋友,話『得啦點都支持你,睇下點先啦,遲啲搞手續』。」
引習近平語錄 冀釋三會憂慮
彭意婷說,明白三會委員或質疑自己是否愛國愛港,而「睇定啲先」,故發出提名邀請函解釋立場、釋除憂慮。她在提名邀請函中,引述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說語:「我們要紮實推進『一國兩制』實踐和祖國統一大業」,及「推進強國建設,離不開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指出自己的心願和目標,是貫徹實踐一國兩制,以及確保香港繁榮穩定。她在信中指,在尊重國家主權的大前提下,希望能以和平、溫潤的態度,帶出多元聲音。

狄志遠:三會只應是否愛國愛港
民建聯和工聯會等建制大黨,提名期首日已有多人報名。狄志遠指出,建制圈子較緊密,不少三會成員是其友好,尋求提名不難,甚至毋須向政府索取名單。他承認,新思維是資源較少的政黨,網絡和關係跟建制大黨有很大距離,但不希望三會提名是考慮⼈際關係。狄認為,三會委員須把關的,是參選人是否愛國愛港,至於參選者是否合適做區議員、地區表現,應由選民決定。
狄說,就算不能入閘,亦不會影響新思維的路線,「⼀條路線要慢慢成立,不是⼀個選舉決定。立法會議席由零到一已經是進步,一之後是否又要否定路線?我覺得唔係。」
新思維今次選舉,每區經費為 30 萬元。彭意婷認為,參與政黨或選舉也是理念出發的行動,不會因金錢而放棄,「覺得正確便做,是否燒錢並非考慮。用盡自己方法,所以我們的口號是『困難的事我們一直堅持在做』。」她希望,如當選可爭取為區內增添公共空間,例如租用唐樓單位,讓街坊使用。


在提名期結束前三日,即今天(27日)黃昏宣布,由於未能取得足夠三會成員的提名,決定不參與今屆區議會選舉。新思維表示,有三會成員有簽署提名,或口頭承諾會給予提名,對於未能取得足夠提名,他們指對原因不作無謂揣測,仍會堅持堅持溫和,理性,務實的態度,與各方溝通。

提名首日報名 新方向馬志恆:曾任三會、識六七十人
另一方面,新興建制派政黨香港新方向,派出五人參選,全部成功入閘,其中參選九龍城南的馬志恆,在提名期首日已報名,他是如何取得提名?
馬志恆做過六年九龍城分區委員會成員,現時他仍是九龍城區撲滅罪行委員會的成員。他直言自己有三會經驗而存在優勢,「分區會有廿幾人、我坐六年裡面,每年都有換人,這裡我也認識了三、四十人,加上滅罪會的三、四十人,其實我自己個電話簿都有六、七十人。」他覺得,地區選民提名門檻由 10 人增至 50 人,難度更高。
翻查資料,九龍城三會有 179 名成員。馬志恆說,認識其中大約六十多人,在本月 12 日公布參選開始,便陸續致電和約見委員,在 17 日下午三時,共獲得 10 多個提名、三時半報名。馬志恆說,爭取提名並非外界想像中容易,有人拒絕提名、有人不在香港、也有人需時考慮,「但係我哋個心態係急。」截至昨日,九龍城南有四名參選人、爭取兩個席位。
有參選人只透過郵寄、訊息等接觸委員,終未獲提名。馬志恆就認為與自己的情況難以「Apple to Apple」(對比),指如有人無地區工作經驗,未得別人認同,不應引導成不公,「我七年時間儲呢個電話簿,係咪突然間嚟嘅嘢?要大家深思啦。」他強調,自己雖有優勢,但亦曾被拒絕,能夠入閘,是地區工作獲得認同。

三會如何組成?馬坦言,政府會根據人選的背景而委任,「唔係三唔識七喺街攞一個」。他指出, 2005 年至 2016 年間,他曾任青年培訓工作、幫助低收入家庭,在 2016 年獲委任,「我相信係佢哋睇到一啲 record,當時委任我去分區會。完咗分區會再進一步委任我搣罪會。我從來都唔知有個途徑,有冇得話入 form 申請(加入三會),我又冇聽過呢樣嘢。」
身為三會委員的他,認為委員提名時,不僅考慮是否愛國愛港,更不存偏見,「完善地區治理」,是希望有經驗、又有專業知識者入區,「如果個個都可以、三唔識七入區,其實好高風險。」
馬志恆原先是關愛隊成員,今年八月加入香港新方向,並在一個月內決定參選,形容跟立法會議員張欣宇見面,令他想行前一步、為香港尋新方向,「我不是well plan的,你話衝動又好,而我覺得 click 到我初心。」他說,選區較以往大,由九龍城由以往 25 區,改成現時的南北兩區,議員難服務區內所有人,關愛隊則發揮功能,「一個打前、一個打後」。

香港新方向其餘四位參選人的提名,主要由立法會議員張欣宇協助爭取。張說,他先以新方向名義溝通,再約候選人和有意提名者見面。他指出,他的立法會選區在北區和元朗,故熟悉大部分三會成員,「有時遇上三會成員轉介的求助個案,都是由當區同事負責去跟,所以今次好幾位提名人,本身都比較同我哋候選人同事認識,爭取提名時都十分順利。」張又指,自己曾任職港鐵,主管官塘線車務、辦公室在鑽石山站,因此當時做社區聯絡,認識了黃大仙區的委員。截至10月26日,

油尖旺南候選人有葉傲冬、關煒曦、陶淳潁、艾歷斯、孫逸仙、白俊達;
九龍城南候選人有李超宇、吳寶強、馬志恆、謝敏婷;
將軍澳北候選人有陸秀貞、温啟明、陳志豪;
大埔南候選人有黃碧嬌、羅曉楓、張育文、蕭振麟、方約拿單;大埔地區委員會界別候選人有陳笑權、余智榮、李華光、梅少峰、羅志平、李文傑、黃偉憧、葉俊傑、林海坤、梁浩廉、陳建君、麥成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