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傳承 在地記錄

圖輯|塌樹不廢 木庫撲救回收冀「重生」

分享:

本月初颱風暴雨,大量樹木倒下,樹木除了被棄置的命運,還有什麼出路?在香港,有人堅信塌樹不廢。

風雨過後,「香港木庫」員工隨著大夾車回收塌樹,帶到橫州的木庫。環保企業香港木庫在颱風山竹後成立,短短四年經歷多場颱風暴雨,四出收集塌樹、危樹,把它們製成一件件木製品,如茶几、椅子,讓倒下的樹精靈,以另一種形式「重生」。本周六至下周一(9月30日至10月2日)一連三日,香港木庫將舉行「原木認養日」,讓公眾參觀木庫、回顧四年點滴,欣賞原木、認購並即場訂制木傢俱。

攝影:陳朗熹、文字:廖俊升

位於元朗橫洲的一片露天貨倉地,周邊都是貨倉和維修車場,其中一處傳來滋滋的電鋸聲。跟隨電鋸聲行,眺望一個倉庫,多根木頭堆疊如山。走進倉庫,曬得黝黑的工人德叔,正用電鋸鋸開一根五米半長的樹幹。

這裡就是「香港木庫」,眼前這些木頭,原本全是塌樹和危樹,生命終點就是堆填區。木庫老闆和員工希望改變它們的命運,根據街坊報料,遊走各區收集塌樹送往木庫。塌樹運抵木庫後,工人會把木頭斬件、伐至合適大小;一般來說,約四米長的木頭可用鋸木機伐開,但更長的木,就要花逾一天時間,靠人手用電鋸開木。

木頭之後要「排隊預約」被運進到真空乾燥爐,在爐內逗留一至兩個星期,透過高溫把水份吸乾,再反覆刨沙、打磨至平滑,才可開始按設計製作成一件件木製品。每個工序,講究時間與工夫;一件木製品,由回收到成形,可歷時半年或以上。

2018 年山竹襲港時,木庫創辦人 Ricci 黃卓健看見處處塌樹,燃起他成立木庫念頭,希望給倒下的樹木「再生」。一開始在火炭工作室創立木庫趨形,用抽濕機乾木,後來搬到橫州的兩萬尺廠房;Ricci 形容木庫仝人是「YouTube大學」畢業生,靠自學撞板一路走來。他們在四年收集了 800 噸棄置樹木,將一些被視作無價值的塌樹,設計成公眾藝術品和傢俱產品,以另一種方法活過來。「一年有八萬噸塌樹送去堆填區,我們四年收集了八百噸樹,其實是杯水車薪。但我希望堅持,希望人類可以做些事,給樹一個歸宿,因為人也很需要樹。」Ricci 說。

今日(30日)起一連三日,香港木庫將舉行四周年回顧展和原木認養日,公眾可免費參觀和參與導賞,近距離欣賞原木、選購原木傢俱。認養日所售出的木庫產品,所得收益的 5% 將捐贈予本地慈善機構研究種植高碳樹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