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油麻地果欄與百老匯電影中心之間,一段新填地街有兩間百年老店落戶。百年木器店「泗祥號」與鋼鐵五金店「蔡同盛」,最初因避風塘而生,隨艇戶文化與社會變遷,在新填地街紮根,構成獨特、有機的基層街道文化。
蔡同盛創於 1873 年,目前是全港唯一仍堅持手造燒味爐的公司。由打鐵匠何樹及梁輝從師父繼承舖頭,再傳給兩人的兒子們,何焯佩與梁永祥、梁永祐兄弟經營。目前三人組何焯佩主力做爐,哥哥梁永祥管賬,弟弟梁永祐則是大包圍雜工。
據說,初代蔡同盛的業務是生產船錨。隨避風塘發展,艇戶在避風塘成家。蔡同盛兼產柴爐灶頭,供艇上人家煮食。70 年代末,艇戶開始爭取上岸。於是,蔡同盛再變陣,這次則轉做燒味爐。蔡同盛研發出特製手工燒味爐「太空爐」,本地知名食肆鏞記酒家至今仍是它的知音客。
太空爐擁躉更不分國界,九七移民潮更讓燒味爐出口外銷,變成蔡同盛的核心業務。「移民最簡單可以搵到食,就是燒兩塊叉燒出去賣,有刀、砧板同個爐就做得。」當年一個小型鴨燒鴨爐約售 4 千至 5 千港元,而一個不銹鋼太空爐約售1.2萬港元。梁永祐指,有荷蘭辦館購入太空爐到歐洲分銷,曾平均每月訂二、三十個。
那個年代,有移居海外港人會越洋直接訂貨,澳洲訂單最多。梁永祐笑言,澳洲人好像特別喜歡吃燒臘。他還記得,他們一年最少寄十個燒爐到澳洲。蔡同盛的燒味爐遂隨移民潮落戶到墨爾本、悉尼、帕斯到塔斯曼尼亞的唐人街。
去年也有燒味師傅移民到台灣,訂了十個太空爐,擬在台灣開港式燒味工場。梁永祐笑說,六旬工匠避重就輕,憑經驗卸力揼出十個燒爐。
攝影:劉貳龍、文字:曾雪雯

蔡同盛目前由三名後人守業,何焯佩(右)主力生產,梁氏哥哥梁永祥管賬,弟弟梁永祐(左)則自言是執頭執尾的輔助角色。

何焯佩與哥哥按燒味師傅意見改良太空爐,燒味師傅都喜歡太空爐火力均勻。

常言人生三苦,打鐵、撐船、磨豆腐。日復日的磨練讓62歲梁永祐身體仍然健壯。

梁永祐平日會輔助另一店主何焯佩燒爐的工作。

燒爐表面被各種爐具售價填滿,土炮且實用。

老師傅何焯佩相對寡言,年逾七旬總是默默埋首工作。

有日本媒體於2004年訪問蔡同盛,當時店舖仍是上一代師傅何樹(左)及梁輝(右)掌舵。

有客人詢問爐具款式問題。

當年何焯佩(左)外出學師後歸隊,曾教導梁永祐(右)燒爐的技藝。

鐵匠三人組目前三缺一,梁永祐(左)和何焯佩(右)一邊守業,一邊靜候休息同伴梁永祥歸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