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著名雕刻藝術家朱銘日前離世,終年 85 歲。朱銘部分經典藝術作品,仍豎立於香港不同角落,為人熟悉的包括中文大學百萬大道烽火台上的「仲門」。
「仲門」原名為「門」,是朱銘著名「太極系列」中「拱門」系列的首件作品,1987年起擺放在大學圖書館正門前。據朱銘藝術館的資料,「太極拱門」是由兩人對招的太極推手演化而來,一氣相通、合為一體,傳達生生不息、永恆而連綿無盡的概念。早年中大有「穿過它就無法畢業」之說,朱銘於 2006 年到中大保養作品時得悉傳聞,把重題作品為「仲門」(Gate of Wisdom) ,希望讓學生親近、接觸雕塑。
坐落中大烽火台逾 36 年的「門」,自 80 年代末起見證著無數師生、論壇、活動和重要歷史時刻,包括八八年反對四改三集會、八九民運、九三港事顧問事件等。而 2012年 911 反國教集會、2014年 922 學界爭普選大罷課,以及 2019 年 9 月 2 日學界大罷課三場運動,也使烽火台和百萬大道,成為香港學運的象徵。
1991年入讀中文大學、現任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的周保松說:「我們將圖書館門前那個空間,叫烽火台。圖書館、仲門、烽火台、百萬大道、飯煲底,構成一個建築的整體,也代表了中大那種專注學問、關心社會、自由發聲、集體抗爭的精神。」周說自己喜歡把「仲門」稱為「切磋」,因作品說的是兩個人在一個公共空間,自由地切磋武藝。「在大學圖書館門前的切磋,既是切磋學問和切磋人生,也是切磋國事和天下事。中大有不少地標性建築,而烽火台和仲門毫無疑問是最具象徵性的:它象徵中大的自由精神。」

1993 年 3 月,時任中文大學校長高錕出任港事顧問,學生會表示強烈反對,高錕公開交待,近千名同學出席。(周保松教授提供)

1994 年 11 月, 烽火台上擺下「龍門陣」,邀請當時三大黨魁李鵬飛、曾鈺成、李柱銘以及電視節目主持黃毓民,論 政治人物應具之操守。(周保松教授提供)

每年迎新營期間,各學系系會多在烽火台「門」前合照,圖為 1998 年中大生物化學系的新生輔導營(俗稱細O)。(前中大學生會會長馮家強提供)

2012 年 9 月 11 日,學聯發起大專生「反國教」罷課,大會指有 8000 人參加。(陳韜文教授提供)


2013 年中大 50 周年校慶,曾於百萬大道舉辦「百萬零一夜」活動。(陳韜文教授提供)


2014 年 9 月 22 日,學聯啟動大專罷課集會,反對人大常委提出的 831 政改決定;學聯當日宣佈逾萬人出席集會。

(陳韜文教授提供)

2016 年,中大博群大講堂邀請著名藏傳佛教禪修大師詠給‧明就仁波切,在烽火台上分享修行經歷。(中大學生事務處學生經驗及發展組 —— 博群全人發展中心提供 )

2019 年 9 月 2 日反修例運動期間,大專學界發起罷課兩周、在中大舉行集會,大會估計約 3 萬人出席。(曾梓洋攝)


2019 年反修例運動期間「和你 lunch」活動。(陳韜文教授提供)

2019 年 11 月 16 日,中大衝突清場後。


2020 年 11 月 19 日,中大畢業遊行。(曾梓洋攝)

2021 年中大學生畢業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