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初颱風蘇拉襲港,截至九月三日接獲約 3,700 宗塌樹個案。颱風過後,《集誌社》追蹤記錄了塌樹的情況,嘗試了解它們的命途為何?其中一棵在坪石邨的大榕樹,不敵颱風倒下,巨樹橫躺邨內公園。這棵樹,先後經歷颱風及世紀暴雨,樹木專家詹志勇根據《集誌社》拍攝的樹木相片,評估該樹根部完整、配合連日雨水滋潤,相信可扶正救活。
《集誌社》由風後(4日)持續記錄,樹木昨午(13日)仍在坪石現場,詹志勇認為該樹仍有機會存活。不過到今日(14日)下午,記者發現該樹已被砍伐移除。11 天內,這棵大榕樹由「可以救活」,終難逃被砍伐移除命運;詹志勇批評政府「只棄不救,極為可惜!暴殄天物!」。
攝影:陳朗熹

這棵位處坪石邨的大榕樹在颱風倒下,再經歷世紀暴雨,被評估為有機會救活。《集誌社》紀錄了它如何由生到死。
九月一日,颱風蘇拉襲港,發展局表示截至九月三日接獲 3,700 宗塌樹個案。九月四日及六日,《集誌社》記者拍攝颱風後,政府人員和外判工人清理、移除被強風吹倒樹木情況;當時在坪石邨的公園旁邊,有一棵大樹連根拔起,橫躺在公園,現場膠帶圍封。
有「樹博士」之稱、香港教育大學地理及環境科學研究講座教授詹志勇,看過該塌樹的相片,指該樹為榕樹、估計有數十年樹齡,他評估指該樹有足夠的根、而且連接被土壤包裹,如能快速扶直,支撐及澆水,有機會生存。
攝於颱風蘇拉後的 9月 4日,當日政府及外判人員未有清走塌樹。
攝於 9月 6日,詹志勇評估樹有足夠的根、而且連接被土壤包裹,若快速扶直支撐及澆水,有望生存。
颱風過後的九月七至八日,香港再經歷「世紀暴雨」,並連日下雨。記者昨日( 13 日)再到坪石邨現場觀察,該樹仍在原地,其根部與九月四日變化不大。當時現場有房屋署外判人員,正在用尺量度樹底大小,記者查詢是否打算「救樹」,對方回覆指「唔知,公司叫我做咩就做咩」。
攝於世紀暴雨後的 9月 13日,大榕樹仍在坪石現場;記者目睹外判人員「度尺」,同日向房屋署查詢會否判斷其有否生存機會、會否「救樹」?
同日,《集誌社》向房屋署查詢,打算如何處理該棵塌樹、會否判斷其有否生存機會、會否有「救樹」行動?在等候署方回覆期間,記者今日(14日)下午重返坪石邨現場,發現該樹主幹已被砍伐並移走,留下樹樁「扶直」放在原地,現場解封。

記者今日(14日)下午再到坪石現場,原有機會存活的塌樹已被人砍伐移除。
大榕樹經歷颱風和暴雨,最終在今天被人為砍伐移除;詹志勇看過昨日相片,維持早前的評估,認為塌樹仍有生存機會。他指出該樹底部還有很多根和葉,「唔係只得大根,有細根。有細根你扶返正、淋返水,養下養下多返多啲根就可以復元」;而且塌樹身處位置有足夠空間,是泥地而非混凝土,可以救活。他又補充,若塌樹根部太乾便會死,原需盡快在幾天內救活,但這幾天連日下雨,是為樹木 “buy time”(爭取了時間)。
詹志勇表示,這棵榕樹體積巨大,樹葉茂盛,他斥政府「只棄不救,極為可惜!暴殄天物!」他說,把老樹的主幹鋸走、樹木會長出潛在芽,但這是水橫枝,不可能建立出原本樹木的模樣,樹木等於死去、並非復元,「樹幹咁巨型,水橫枝咁幼,咁樣叫復元,咁佢自我陶醉」。

「樹博士」詹志勇批評政府管理樹木方式落後,沒有「救」塌樹的思維。
詹認為,如樹木生存茂盛、亦有機會救活,而居民又對該樹有感情,應先考慮拯救,「斜咗你可以扶直佢,大部分根都仲係泥入面。一鋸咗就算,我覺得佢哋都狼,心底嗰句冇乜惻隱之心。」
八十多歲的邨民蔡先生,廿多年前已搬入坪石邨,近年每日都會落樓,在這棵大榕樹旁的涼亭乘涼。他說,榕樹自他搬入邨時已存在,相信該樹是跟隨這條邨一起建成,坦言對這棵樹有感情,「所謂前人種樹,後人乘涼……老人家喺榕樹下傾偈都會開心啲。」邨內仍有不少榕樹,蔡先生坦言,樹木不敵風暴是自然現象,但希望這些樹木能救便救,新種的樹始終感覺不同。

蔡先生說廿年前搬入坪石邨時,大榕樹已存在,坦言對大樹有感情。
《集誌社》今日再向房屋署查詢,基於甚麼理由移除樹木?曾否評估能否救樹,尚待署方回覆。《集誌社》也向發展局查詢,移除樹木(塌樹、危樹或疑似倒塌樹木)之前,會否先判斷樹木有否機會繼續生存、如何判斷應否移除樹木,正等待回覆。
現時政府是否有「救樹」政策?翻查資料,政府在風雨季前,會按《樹木風險評估及管理安排指引》進行樹木風險評估,採取風險緩減措施。發展局的《成齡樹的管理指引》有列出樹木護養的緩解措施,如局部移除腐木、改良土壤、設樹木支撐等,減低塌樹風險,但沒列舉針對已塌樹的補救措施。該指引指出,移除樹木是最後選擇,除非已無其他切實可行的方法治療樹木,或沒法把塌樹風險降至可接受的程度,否則不應移除樹木。
康文署今年八月曾移除維園一棵古樹,表示會謹慎檢查和護理轄下樹木;路政署今年三月也移除一棵古樹。兩個部門都表示,只會在沒有其他可行的改善方案下,才會考慮移除有問題的樹木。
詹志勇認為,政府樹木管理方式落後,與新加坡等地大相徑庭,「政府思維係冇救(塌)樹呢樣嘢,所以佢唔會 make 一個(是否救塌樹的) judgement,佢得一個order,所有塌樹,快啲執走佢」。他建議政府應成立救樹團隊,準備隨時救樹。

2018年颱風山竹後,逾三萬棵樹被移除、兩萬公噸塌樹被運往堆填區當垃圾棄置。
2018年颱風山竹襲港,錄得逾 60,800 宗塌樹報告,逾三萬棵樹被移除,當時政府表示會補種樹木。根據發展局翌年四月公布的數字,最後有兩萬公噸塌樹斷枝運往新界西堆填區棄置,只有約 3000 公噸被切為木碎、循環再用和作為試驗。
政府會如何處理今次颱風的塌樹,清理後會否即時轉運往廢物轉運站或堆填區?發展局九月四日回覆《集誌社》表示,環保署於市區和新界預留了五個臨時塌樹廢物收集區,當中包括啟德發展區的臨時塌樹廢物收集區,及分別位於Y•Park [林•區] 、新界東南堆填區、新界西堆填區、新界東北堆填區的臨時塌樹廢物收集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