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 47 人案,有23 名區議員涉案;同年的宣誓風波,引發區議員離職潮。全港 479 席區議會議席中,現有334席懸空,當中南區、中西區只餘下三名區議員,黃大仙區議會只剩兩名區議員,連大會也無法召開。《集誌社》記者翻查資料,發現對比2022年與2021年,政府就全港問題諮詢區議會的數目,按年跌 74 %。民主派地區人士,在這段日子是如何走過?

2月19日下午,港鐵利東站B出口外,利東邨業主立案法團在宣傳下月舉行的業主大會。司庫陳炳洋戴上代表法團的淡紫色禮儀帶,呼籲居民當日出席、或向法團發授權票。當日擺街站的大部分是年長委員,陳炳洋是少數的年輕臉孔,他帶記者到將召開業主大會的昌業公園,介紹屆時要如何佈置、設立音響、搭建大台等。他協助法團已有七年多,不少工作都是由他籌備。
陳炳洋另一個身分,是民主黨前南區鴨脷洲北選區的區議員。辭職近兩年仍留守地區,記者問他,區議員任內,最滿足的地區工作是什麼?他笑著說,是通宵在路旁拍攝人稱「南區格蘭披治」的「飛車黨」相片,再向運輸署舉報,成功阻止它們再駛入社區擾人清夢。
由2019年首次勝選區議員,陳炳洋一直滿足於做這種「令地區變好」的工作,這個崗位卻於2021年7月劃上句號。當時他擔心一旦被DQ、會遭追討薪津而宣布辭職,在片段中他哽咽說:「作為在鴨脷洲從小住到大的人,能夠做到你們的議員⋯⋯我很榮幸可以一直與你們在社區生活,但很抱歉。」

區議員辭職後補習維生 工餘落區服務
辭職後,他自覺仍要履行競選承諾,希望至少服務到區議員任期完結。身為註冊教師的他開了補習社,選擇在周一至周五補習謀生、然後在工餘時間繼續地區工作。
「功課班都是在下午開始,上午我都有時間處理個區。下班後,我仍可寫信、覆街坊短訊。所以很多時候,我覆短訊都是在晚上11時。」工作效率也因時間所限有所下降,他舉例說,以往全力做區、若街坊早上向他求助,「中午已可完成,但現在可能要隔兩三日。」

他曾隸屬的南區區議會,目前只餘下3名區議員,大量議席懸空下,他留意到地區服務不足、民情不能上達。在第五波疫情高峰期間,已辭任區議員的他仍不時協助街坊、解答居民疑難,「如果有區議員向當局反映,例如大廈強檢的安排就不會這麼混亂。」
民主黨推地區支援計劃 期限兩年 「不要斷掉與市民的關係」
陳炳洋所屬的民主黨,原本是區議會的最大黨,在2019年的區選奪得91 席,到目前只餘下七席。陳炳洋說,民主黨在區議員離職潮後推出「地區據點支援」計劃,支援黨友繼續地區工作。不過,計劃期望參與者在地區開設實體辦事處,他考慮到鴨脷洲的租金昂貴,最終沒参與「支援計劃」。他認為要有維生的正職,才可維持地區工作。

民主黨副主席莫建成表示,推出地區據點計劃是希望藉此維持地區工作,但期限只有兩年,之後黨友需自負盈虧。他說,民主黨從來不是資源豐厚的政黨,「九十年代做地區,他們(黨員)都是靠自己,黨中央沒有給太多資源、支援。有經歷過這時代的朋友,都會教後輩如何做區,我們亦了解怎樣支援他們,起碼靠僅有的資源工作,不要斷掉與市民的關係。」
區議會職能弱化 全港問題諮詢去年跌逾七成
區議員大規模辭職後,479席區議會議席、有 334 席懸空。目前145名區議員中,民主派佔 58 名。18區區議會中,只有離島區議會議員仍過半數,議席從缺嚴重的中西區議會和南區區議會只剩三個議員、黃大仙區議會只餘下兩個議員。議員人數不足,上述三個區議會在2021年後未曾召開過大會,只能開事務委員會會議。
今年 2 月 16 日,只剩三名區議員的中西區議會,召開「樓宇管理、環境衞生及工務委員會會議」以及「交通及運輸委員會會議」。三名區議員「全體」出席會議,每次開會前都要先選臨時主席。
當日樓宇管理委員會會議的首四個議程,均在沒討論下通過;即使是有討論的議案,討論時長也較預定時間短,預計需十分鐘討論的「堅尼地城一帶渠道惡臭問題」,短短五分鐘便完成。

南區區議會同樣只剩三位區議員,當區唯一的民主派區議員司馬文說,自民主派在2019年區議會大勝後,政府便減少在區議會諮詢全港性議題。《集誌社》翻查歷年財政預算案中,有關民政事務總署的總目開支發現,政府就全港問題諮詢區議會的次數,在上一屆區議會,由首年2016 年的 467 次,升至翌年的 473 次,至 2018 年達 542 次,但在 2019 年下跌至 402 次。
2020 年區議會換屆後,全港問題諮詢數字減至 337 次,到 2021 年中出現區議員辭職潮後跌至 67 次, 2022 年全年更只有17次。由2020年起,諮詢數字按年減約 16%,2021年再按年減約 80 %;去年的諮詢次數,較前年跌 74%。相關財政預算案文件列明,諮詢區議會的實際次數減少,主要受新冠疫情影響及區議員辭職所引致。
司馬文舉例指,過去十年一直倡議提升本港街道的易行性,曾進行本港步行研究及向海濱事務發展委員會提交意見。他說,政府於 2017 年施政報告宣佈欲提升本港「易行性」、推動「香港好.易行」計劃,此後政府曾向他提供全港「易行性」各種改善工程等資料,惟現時只會向他交代相關工作在南區的進展,因為區議會只討論地區性議題。

建制派未見積極「搶灘」
民主派區議員出現辭職潮後,建制派又會否「搶灘」,多做地區工作?答案是未必。前香港南區區議會海怡西選區議員、新民黨立法會議員陳家珮表示,在區議員離職潮後,收到不少當區業主立案法團反映,很多街坊轉而向法團求助,新民黨的地區辦公室亦接獲更多市民求助。不過,新民黨未有為此增加人手,陳家珮表示政黨資源有限、「可能人工出得不夠高」,難以為地區辦公室增聘人手,會維持一名全職同事及兼職同事維持辦公室運作。
在地區服務減少之際,政府去年宣佈設立 18 區關愛隊推行地區工作,先在荃灣和南區試行,兩區有 20 多隊報名,名單將在今年首季公布。建制派早前建議財政預算案增加關愛隊的撥款,陳家珮是其中之一,她認為服務地區的資助「多多都不夠」;不過,她表示有相熟的團體已報名,因為團體原來也是無償提供地區工作,現時資助額雖不足、但有資助仍會報名。
民主派在地區工作愈見困難,對於前景,陳炳洋與司馬文均表示太多變數,無法回答會否參選來屆區議會。陳炳洋在訪問中多次強調「自己香港自己救」,認為要由「自己屋企」救起,暫時期望一直服務社區至今年年底,兌現對街坊的承諾;司馬文則指出,自己一直希望改善社區的居住環境,樂此不疲,亦喜歡服務街坊,笑說這些事「可以說我是為自己做」。
相關系列報道:
後社運時代 1|工會解散 經濟不景 清潔、外賣、國泰工運無聲
後社運時代 2|堅守街頭 遊說立會 自推研究 反明日大嶼的三種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