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傳承 在地記錄

抗疫檢討|八隔離設施推算入住率25% 六個空置逾270天 

分享:

本港2021年底爆發新冠病毒疫情第五波,九個「中央援建」社區隔離及治療設施於去年陸續落成。隨疫情緩和,當中八個設施已停用或從未啟用、其中七個設施的空置日子比使用時間長。

為檢視抗疫措施,《集誌社》記者向政府查詢設施入住率、涉及公帑。發展局指開支仍「有待確立整合」,保安局僅提供「整體有24萬人次使用」。記者以平均隔離七日推算,得出入住率約24.79%。

此外,記者發現河套的隔離設施及應急醫院,令港深創科園工程受影響,港府須作賠償。

編按:發展局於2月20日回覆了《集誌社》,有關河套地區消防局工程終止該合約的查詢,表示正與承建商處理相關費用(詳見內文)

位於新田的社區隔離設施共提供2800個床位,使用了64日、空置了278日。
位於新田的社區隔離設施共提供2800個床位,使用了64日、空置了278日。

2021年底,本港新冠病毒疫情爆發第五波,位於竹篙灣、啟德、元朗潭尾等地點的九個社區隔離及治療設施在翌年三月始陸續落成。今年一月底,隔離令撤銷,有八個設施已停用。行政長官李家超本月初表示,政府將檢視隔離設施的未來安排。

《集誌社》記者本月初到粉嶺、新田及元朗潭尾三個已停用的社區隔離設施觀察,現場所見,設施被水馬圍封,有保安員駐守。有保安員表示,不知道設施會備用到何時,直言「我們都是在等政府通知,若設施停運便會再找工作。」

落馬洲隔離設施未曾啟用    七個設施空置時間比使用時間長

《集誌社》綜合政府新聞網、中聯辦網頁、保安局等資料,統計各社區隔離設施的使用日數。直至 2月 13日,九個設施當中,落馬洲河套區的隔離設施從未啟用,在餘下八個已啟用社區隔離設施中,除竹篙灣社區隔離設施會營運至本月底,其餘七個設施只使用了 49 至 102天,便轉為備用狀態,空置時間比使用時間長。

六個社區隔離設施陸續在去年三月落成、提供約兩萬張床位,最短使用期的位於元朗潭尾、只使用了50日,最長位於青衣的才使用了72日;截至2月13日,六個設施已各被空置逾270日。

有超過6000張床位的啟德社區隔離設施,以組裝合成法興建、又設有升降機,在去年6月落成,8月才啟用,但只使用了57日便轉為備用狀態;備用個多月後短暫重啟,前後空置逾130日。

由中央政府主導的落馬洲河套區社區隔離設施,及有1000張病床的應急醫院,則在去年4月落成。提供過萬張床位,竣工後一直未有啟用。至去年12月底,才移交予港府。

整體使用人次24萬 推算入住率為14%至50%

隔離設施的入住率,究竟有多少?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上月回覆立法會書面質詢時曾指,在高峰期,個別隔離設施的入住率最高達九成。

盧寵茂只交代了「個別設施」的情況,整體入住率又是如何?《集誌社》記者要求保安局提供,八個已啟用的社區隔離設施,自去年3月起,每個月的入住率有多少。保安局表示,「未有備存有關資料」,僅回覆指,設施整體共有24萬人次使用。

為推算隔離設施入住率,記者再向保安局查詢,局方所指「使用人次」的定義。保安局補充,每一「人次」代表一位進入社區隔離設施完成隔離後離開的人士。記者再向保安局查詢,局方所指「入住人次」的平均入住日數。保安局回覆:「沒備存相關數字」。

位於粉嶺的隔離設施被水馬圍封,由保安員把守。
位於粉嶺的隔離設施被水馬圍封,有保安員駐守。

《集誌社》記者翻查資料,去年三月,政府的隔離檢疫安排,每位使用者一般被隔離14日、7日及4日。

記者根據上述資料,將整體使用「人次」乘以上述三個隔離日數,再除以各隔離設施的床位數目乘使用日數,以推算社區隔離設施的床位入住率。

若以最長隔離14日推算,入住率有49.57%。

假設保安局所指的「24萬人次」,都為已完成疫苗接種要求患者,一般需隔離七日;若以此推算,社區隔離設施的入住率為24.79%。

翻查資料,時任特首林鄭月娥於去年3月下旬,曾指被隔離市民「都係平均四日」;若以四日推算、入住率則更低只有14.16%。

值得留意的是,六個隔離設施於去年三月落成,但五月上旬已停用,若包括空置日子、以各隔離設施的建成日數計算,則入住率會更低。假設24萬人次,每人平均隔離七日,設施入住率低至12.78%。

就有關推算方法,《集誌社》記者向學者查詢意見。中大商學院亞太工商研究所名譽教研學人李兆波同意,以上算式可籠統推算出社區隔離設施的床位佔用率。他以計算酒店入住率為例,以賣出的酒店房間乘以入住的日數,除以所有酒店房間數目乘一年365日,認為可以酒店入住率算式作參考。

設施落成較疫情滯後 病人組織批資源錯配

關注病人權益的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認為要衡量社區隔離設施是否用得其所,需視乎設施在疫情高峰期的使用情況。他批評, Omicron 在2021年11月起在海外爆發,當時政府未有提早意識到其傳染性並就此部署,「起遲了」隔離設施,造成資源錯配。他認為當時如果隔離設施足夠讓染疫者隔離,就不致令其同住家人感染、致感染人數快速上升。

《集誌社》以第五波疫情起每日確診數字、不同隔離日數下推算所需隔離床位,對比社區隔離設施落成日期,發現設施落成遠較疫情及隔離政策調整滯後。舉例在三月份疫情最高峰,即使假設確診者須隔離四日,當時也需要近30萬隔離床位,對比實際僅有近一萬隔離床位,供應遠遠不足需求。

新建隔離設施之後於3月起陸續落成,但政府已於同月中宣佈,如確診者家居容許或徵狀輕微,可居家隔離;其後在5月中再將已落成的六個隔離設施轉為備用。

👆🏽點擊不同顏色選項,呈現不同隔離日數下的所需床位推算

選委界立法會議員江玉歡則認為,第五波疫情嚴峻,當時情況危急,政府有必要盡快興建社區隔離設施;加上社區隔離設施屬備用,不可能有很高的使用率,認為設施的存在有其必要,是「有備無患」。

疫情過去,社會亦關注社區隔離設施的去向。李家超在本月初的通關記者會被問到將如何處理社區隔離設施時,稱已委派了財政司副司長黃偉綸統籌及檢視整個設施,目前正按着現時的數據和趨勢而決定須備用多少設施;而不需要備用的設施,則考慮用作短期用途,如用作青年旅舍,或者是舉辦一些短期活動。

隔離設施開支未公開 團體批欠透明難監察

政府除未有公布各隔離設施的使用人次或佔用率,也仍未交代設施所涉的工程開支。本土研究社成員陳劍青指,政府在疫情初期有透露竹篙灣檢疫中心每個單位的開支造價,即使現時推出簡約公屋亦有交代造價;他批評去年興建的各個社區隔離設施造價、入住人次數字等都沒有公開,令公眾難以監察公共資源是否用得其所。

翻查資料,2020年疫情初期改建供隔離密切接觸者及海外人士的檢疫中心,當局均有交代各工程費用,包括鯉魚門公園度假村、西貢戶外康樂中心及八鄉少年警訊永久活動中心的隔離營。到2020年9月,中央政府派員來港增建亞洲機場博覽館社區治療設施,及北大嶼山醫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費用為中央政府全數承擔,港府未有公布開支詳情。直至去年2月,政府宣布在中央援助下,未經招標、直接指明由中國建築興建八個社區隔離設施,建設費雖由港府負責、卻未有公布過開支。

《集誌社》記者向發展局查詢,這八個在去年由中央協助建設的社區隔離設施及治療設施,涉及的建設費用。發展局回覆指,工程合約費用的結算工作正在進行中,工程開支的資料有待確立整合。

至於由中央指派深圳市政府協助承建的落馬洲河套區應急醫院及隔離設施,發展局指,應急醫院和方艙設施由中央援建並負責有關費用。

由中央政府主導的落馬洲河套區社區隔離設施,及有1000張病床的應急醫院,在去年4月落成。提供過萬張床位,峻工後一直未有啟用。
由中央政府主導的落馬洲河套區社區隔離設施,及有1000張病床的應急醫院,在去年4月落成。提供過萬張床位,竣工後一直未有啟用。

落馬洲設施與創科園用地重疊 局方未回應工程是否受影響

各項工程當中,以落馬洲河套區社區隔離設施的佔地最廣。有關設施在去年5月初交付港府,一直未有啟用,已空置逾280日。《集誌社》記者進一步檢視並發現,有關設施或影響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工程進度。

2021年初,立法會財委會撥款共325億港元予港深創科園基建工程,涵蓋第一批次發展共八座樓宇費用及創科園公司早期營運開支。不過,創科局局長孫東去年7月書面回應立法會質詢,有關建造工程進展時表示,除已展開地基工程的首三座大樓外,其餘位於河套地區的大部分用地均已用作應急醫院和社區隔離設施,政府會研究將有關用地早日還原作創科發展用途。

立法會文件顯示,創科園第一批次發展位於河套區西面(紅框示);但一份2022年8月建造業議會上載、由內地中建科工集團簡介河套區社區隔離設施及應急醫院建造的文件顯示,施工範圍與第一批次發展範圍部分重疊。

《集誌社》記者二月初到落馬洲河套區實地視察,從航拍圖可見,河套區大部分用地仍為社區隔離設施及應急醫院,創科局回覆查詢時確認,河套區的隔離設施與創科園第一批次發展範圍有重疊,記者追問位於西面原來第一批次發展用地,目前是否為隔離設施,局方表示「沒有補充」。

落馬洲河套區設施計劃概念及現時狀況

創科園消防工程合約被終止 政府須賠償

翻查政府憲報,港府在2021年至2022年批出有關落馬洲河套地區第一期發展的招標項目共有四項,包括為土地平整、興建消防局暨救護站、興建道路、交通基建等工程,共涉款58億。其中,消防設施合約涉 10.3 億元撥款。

《集誌社》記者翻查資料發現,承建有關工程的瑞安建業有限公司於去年中期報告中披露,由於項目用地須交還港府興建緊急醫院和社區隔離治療設施,被建築署終止合約,正與建築署商討合約賠償事宜。記者向瑞安查詢政府會賠償的具體金額和進度,瑞安表示由於項目屬施工初期,所涉工程有限。

此外,有負責土地平整工程的承建商向《集誌社》記者透露,當初以興建社區隔離設施的標準為河套區平整土地,認為工程或有機會要重新再做:「現時平整完,是否符合(興建)創科園的標準,視乎業主會否收貨。」

他指出,社區隔離設施土地平整工程所使用的資金,原為政府撥款予公司為創科園進行工程的資金,暫未清楚是否涉及額外工程費用,「如果夠用都不需要增加撥款」。他相信創科園的工程進度一定會受影響,關注政府何時重啟工程。

資深結構工程師倪學仁相信,創科園工程的地基需要完全「執過」。他舉例指,創科園會興建的設施如實驗室,對建築物的沉降要求較普通住宅相比更高,相信創科園取回用地後,土地平整工程或需從頭再做;加上當初興建社區隔離設施時由於時間趕急,未必有時間配合原本發展計劃,一些基本設施如消防局底部的水缸或要重新再做。倪學仁也擔心,拆卸後的大量社區隔離設施,未必有適當地方貯存,最終或需棄置。

立法會創科界議員邱達根認為,政府以防疫為優先屬無可厚非,即使創科園工程延遲六個月、九個月,問題亦不大。他指出社區隔離設施及應急醫院都屬臨時設施,留下理由不大,他指出物料或可重用,可考慮將隔離設施改建為員工宿舍。

《集誌社》向創科局查詢,河套區社區隔離設施是否影響科技園第一批次發展的進度、涉及多少公帑,創科局重申第一期主體工程主要包括土地平整及基礎設施建設,已於2021年7月陸續展開。

(補充)《集誌社》記者在2月3日向發展局查詢,建築署需就此賠償多少毁約金予瑞安建業? 局方在 2月 20日回覆指,因應當時情況考慮後,建築署根據相關工程合約的條款終止該合約,並正與承建商處理相關費用。 當工程重啟,建築署將按工務工程既定機制進行採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