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聘兼職,時間任揀」、「有興趣加入這朝陽行業嗎?」⋯⋯三月初,《集誌社》記者沿著彌敦道視察,在太子至旺角的一段,見到最少 46 張招聘廣告。統計處數據顯示, 2022年 12月,香港勞動人口為近 346 萬,較 2018 年流失約 21 萬人。勞動人口的參與率亦創歷年新低,現時只有56.1%。職位空缺是自 2019 年以來新高,直至 2022 年 9 月,有近 7.5 萬個。
旅遊、航空、零售等復常「前源」行業,都「事浮於人」。這些行業為何「搶人」難?有導遊指,「復常」後工作量大增,但收入不穩,只有一成離職者願重操故業。有航空公司的資深機師長薪水減半,公司人員流失過半。有零售業代表指,疫情期間,不少公司都提高了佣金門檻。經濟學家分析,職位空缺增加跟工資水平未上升有關,估計要兩年時間,才能重新吸納人才。

重操故業 領隊薪酬仍不穩
旅行社領隊林逸濠入行 31 年。他原是康泰旅行社的領隊,新冠疫情爆發後,他被停薪留職,直至公司結業。今年起,他重投領隊行列,最近算是他入行以來最忙的時候,報團者眾,加上人手不足,旅行社每日排長龍,顧客需排約一小時才可入內查詢及報名。訪問翌日的凌晨五時半,他要帶越南五天團。林說,最近沒心情吃晚飯,「白天說太多話,回到家只想睡覺。」
他每月只有四天假,薪水不如以往。林說,上月因收不夠團,「只賺到少少人工」,但是今個月收團較多,亦有團帶,薪金終回到疫情前水平。

疫情期間,星晨、康泰等大型旅行社結業,林是受影響的一員,他 1995 年轉投康泰,當時同事「好像兄弟姊妹,像一家人」。不過,康泰近年賣盤予中資公司,改變企業文化,直至去年清盤,他都不知道公司打算結業。他與約200多位同事,仍在申請破欠基金。
受社會運動及疫情影響,旅發局數字顯示,訪港旅客人次由 2018 年約 6,515 萬大跌至 2022 年約 60 萬。隨著香港解除防疫限制,入境處出入境旅客流量統計數字顯示,今年 2 月,訪港旅客已回升至約 146 萬人次。

從業員人數三年跌逾九成
不過,統計處去年11月公布的《四個主要行業的增加價值及就業人數》顯示,旅遊業的就業人數由 2018 年近 25.8 萬人,減至2021 年的 2.15 萬人,就業人口減少逾 9 成。
當中旅行代理、代訂服務方面, 統計處《就業及空缺按季統計報告》顯示,2018年有逾 1.9萬人就業,當時職位空缺有逾 400 個;至 2022 年 9 月,只有近 1.2 萬人就業,而職位空缺數目同期僅有 122 個。
隨著旅遊業復常,林逸濠認為行業正面對人手不足。在林的領隊圈子中,已離職人士約只有約一成人重投行業,有人任職保安、醫護助理等。林解釋,因導遊或領隊轉工後發現工資更多,收入較穩定,「我們這工種,付出與收入不成正比,保安每日工作十小時,每月可獲一至兩萬元,我們帶團每日平均最少工作 12 小時,但工資未必及保安。」

東瀛遊固定月薪 2.5 萬請人
東瀛遊去年 11 月曾舉行大型招募活動,打算增聘約百名員工。東瀛遊執行董事褟國全說,疫情期間,一度解散所有領隊,為吸引他們「回巢」,行包薪制,以固定月薪 2.5 萬請人,已吸引部分舊同事回巢。至今已成功填補近90 個空缺。
褟預計,要到明年七月,生意才可回復疫前水平。他認為,旅遊業請人難,因員工已四散落各行業,不少同業正在觀望。

航空業員工的待遇,仍未真正復常。國泰航空 2020 年 10 月重組,全球裁減 8500 人,在職員工減薪。員工薪酬一直未見復常,致資深機師長現離職潮。
國泰機長不及疫情前五成
國泰機師工會主席Paul Weatherilt 指出,疫情前國泰共有 1410 名機師長,惟直至今年三月,只餘 660 名機師長,人數只達疫前 47 %;副機師長在疫情爆發前亦有 1740 名,不過截至今年 3 月,只有 1065 名,人數為疫前 61%;只有一級副機師長人員未見太多流失,疫前有 690 人,最新數字顯示尚有 680 人。
Paul 說新合約實施後,減薪逾半。他表示,過往有八至九成薪金屬固定收入,餘下的則按飛行時數作計算,現時只有一半收入為固定收入,致入息相對不穩定。「我從未試過被減這麼多人工(I have never had the reduction like this) 」,加上房屋、教育津貼等減半,他形容福利變得很差。Paul 說,知悉有不少已離職的前國泰機師到美國或中東航線工作,因中東的航空公司可向機師提供疫前的薪酬福利,而美國的航空公司提供的薪酬更較疫前水平增三至四成。

邀前機師長回巢 反應一般
國泰去年底公佈,預期運力可於今年底重上七成。不過 Paul 認為不太可能,因國泰的機師長較疫前已流失過半,他亦認為,國泰難以在短期內填補機師長的職位空缺。他說,國泰有邀前機師長回巢,惟反應一般,暫時已知有一名前國泰機師長會回來;國泰亦於全球招聘副機師長,但他認為以現有的薪酬福利而言,對機師吸引力有限。
Paul 在國泰工作 28 年,尚有兩年便退休,他未考慮離職。他指現時流失多屬經驗最豐富的機師長,對此感憂慮。他期望國泰可盡快與工會對話,改善機師的薪酬,以免離職潮持續。
國泰:定期期檢討薪酬待遇
國泰航空回覆《集誌社》時表示,現擁有足夠機師、機艙服務員及其他營運員工支持現行的航班運作,稱各類別員工的流失率已回復至正常水平,在去年有超過2000名員工加入,今年的目標是再增聘3000多人;國泰又指出,一直有將僱員薪酬福利與市場作基準比較,並定期檢討僱員薪酬福利待遇。

在航空界,除機師不足外,航運服務的人手在疫情期間亦減少。根據統計處《就業及空缺按季統計報告》,航空貨運代理服務、航空運輸輔助服務及航空運輸業的就業人數,由2018年共約 6.3 萬人減至 2022 年 9 月約 4.8 萬人,職位空缺亦由 1672 個增至4332 個。
香港民用航空事業職工總會主席李永富表示,客運航班數量大減。由於疫情維持時間長,李永富說航空公司需要裁員,或要求員工放無薪假,致行業有不少人員流失。李永富說,機場的運力至今恢復至疫前三成,以現有的人手暫時仍可滿足工作的需求,但是航空公司沒增加薪酬福利,他對於填補航空服務業的職位空缺感悲觀。

民航工會:薪酬加幅追不上通脹
李永富說航空服務業的薪酬加幅較疫情前增 3.3% 。政府統計處消費物價指數顯示,綜合消費物價指數在 2019 年按年增 0.3 %、2021年按年增 1.6 %,2022年按年增1.9%,三年間的通脹增幅較航空服務業的薪酬加幅高。
李表示,疫情期間不少員工已轉行,「很多人在疫情期間參與僱員再培訓計劃,其後到烘焙店、花店工作,亦有人轉行至健身、美容、或轉職司機」。另有一些工友已退休,惟未有新人入行,致青黃不接,「我暫時看不到缺口可以怎去填補,始終航班一直增加。如果復飛得快,人手壓力爆煲,勞資關係將更為惡劣。」

政府統計處《就業及空缺按季統計報告》,包括零售、運輸、金融及保險業、地產業、進出口貿易、批發等行業,顯示 2022 年 9 月就業人數有近 269 萬人,較 2019 年少逾 13 萬人;就業人數下跌的同時,職位空缺卻增加, 由2019 年約 5.5 萬增加兩萬、到 2022 年 9 月近 7.5萬個,部分行業出現「請唔到人」的情況。
零售業就業人數減 1.6 萬人
零售及中港運輸業較受復常影響,零售業就業人數,在 2019 年共有 26.1 萬人,惟至 2022 年 9 月減少近 1.6 萬人;至於職位空缺一共有 4995 個,較 2019 年的 4865 為高。而在運輸、倉庫、郵政及速遞服務業,2022 年 9 月的就業人數較 2019 年少近 1.6 萬人,而職位空缺更創新高,達到 7524 個,較 2019 年多近 5000 個。
零售、商業及成衣業總工會總幹事張麗霞表示,零售業長期都有職位空缺,經濟較好時,僱主傾向以較低的薪金聘請人手、以降低成本。

她說疫情期間屬「零售寒冬」,僱主減少員工的開工時間、扣減底薪,亦要員工放無薪假,遂令很多人轉行。她舉例說,疫情期間曾接獲一間珠寶零售店約 20 多名店員求助,因公司在未解僱的情況下,鼓勵員工找其他工作,同時一直放他們無薪假,認為公司不想支付長期服務金,欲讓他們自行辭職。
張麗霞指,向她求助的員工,至今有 9 成人已轉行。以她了解,有人轉職為物業管理員、在醫院任職醫務助理等,亦有人創業,「轉了行穩定下來,便不會打算回頭。」因此,她表示現時行業正面對人手不足的問題,才有職位空缺。
佣金門檻提高 變相令薪金減少
在零售業,薪金一般是底薪加佣金。張麗霞表示疫情期間不少公司更改了佣金計算的模式,例如一名銷售員本身營業額達 10 萬元,可獲約 3 %的分佣,惟公司將營業額推高至 18 萬元,才令他們獲 5 % 分佣。她觀察到零售業將分佣的門檻提高,變相令薪金減少,「好似兔子追著紅蘿蔔一樣,要追很遠才可以吃到第一條紅蘿蔔。」

跨境貨車司機 三年沒到內地申牌
落馬洲中港貨運聯會主席蔣志偉表示,行業人口老化,每年都有司機退休,但沒法吸納新血。他表示,任職跨境司機除了在香港持有駕駛執照,在內地都要持有牌照。不過,過去三年都沒有司機可到內地申請牌照,一直沒有新血入行。蔣說,現時業界約以 2.5 萬至 4 萬元招聘司機,即使薪金與疫前相若,仍難以請人。
勞動人口流失近 21 萬人
政府統計處數字顯示,在不包括外籍家庭傭工下,本港在 2018 年第三季達勞動人口的高峰,有近 368 萬;不過,直至去年第 4 季,只有約 346 萬個勞動人口,當中流失近 21 萬人,勞動人口的參與率是歷史新低,現時只有56.1%。同時,本港的整體職位空缺數字(公務員除外)是 2019 年以來新高,截至 2022 年 9 月有近 7.5 萬個職位空缺。
香港人力資源管理學會去年 8 至 9 月,訪問了 151 名人力資源管理職員及近 650 名員工,發現電訊、多媒體及資訊科技業流失 44% 人手、工程及零售業流失 17 % 員工。當中分別有 24 % 基層員工及 37 % 的資深員工因移民而離職。
學會指出,本港人力資源市場出現了「有工沒人做」的情況,舉例指旅遊業先前停擺,不少從業員如旅遊巴司機、導遊等有經驗員工已經轉行,即使加薪補回過去凍薪,也難以重召員工回巢。

學者: 職位空缺出現因工資不夠
中大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指出,本港勞動人口自 2018 年達至高峰後一直下跌。他解釋,勞動人口下跌有數個原因,一是因為香港面對人口老化,二是 2019 年的社會運動及隨後的新冠疫情,經濟活動減少令勞動人口減少,第三是疫情期間有外國人回鄉,另外有香港人移民,造成本港勞動人口下降。
不過,他認為現時職位空缺的增加並非因為勞動人口減少,他解釋,職位空缺出現因僱主提供的工資不夠,表明如果工資低,就不會有人應徵,認為現時出現職位空缺主因是工資跟不上。莊太量認為,若要經濟回復,再令就業人口回升,起碼需要兩年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