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傳承 在地記錄

攝影專訪︱全民戴「頭盔」的新香港 攝影雜誌《虎豹瑪莉》的「括號」影像

分享: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自從2022年1月起,所有刊登於《明報》的時事評論文章末處,都會附有上述編按,作為抵禦國安法的免責條款。本地獨立攝影雜誌《虎豹瑪莉》以此為影像創作的靈感來源,在今夏推出以標點附號「括號」為主題的第三期雜誌。第三期的《虎》製作成報紙形式,總共邀請了12位攝影師,以及兩位文字作者就著主題「括號」自由創作,讓讀者以影像重新認識「括號」是甚麼?

文字/攝影:劉貳龍

焚毀獎座、報紙成創作

《集誌社》採訪創作第三期《虎》的其中兩位攝影師–陳焯煇和馮凱鍵,剖析他們創作「括號」影像的心路歷程。陳焯煇現為網絡媒體擔任長註台灣的攝影記者,他以自己在台灣這三年生活累積下來的隨拍相片,作為第三期《虎》的影像作品。馮凱鍵則是香港本地報章的資深攝影記者,他把攝影獎座、報紙、相機、防毒面具等物品焚燒,並拍攝這些東西的燒毀過程,印刷在第三期《虎》的報紙上。

陳焯煇構思今期拍攝主題時,主要考慮兩條件,第一是拍攝的人事物跟自己是否有關係;第二是採用比較新穎的表達方式。即使有時無法完全符合兩個條件,但亦希望能夠滿足其中之一,並非像處理新聞般,找一個事件來拍攝圖輯。對於作為一個生活在台灣的香港攝影師,做人做事,是否亦要帶著「頭盔」?

艱難的時候更想做好新聞

陳指自己身在台灣能夠自由奔放地創作影像,除了當入境香港時有點「淆底」外沒太大問題。他表示除了某些媒體外,全港記者都正在面對「現實」,但認為在艱難的時候更想做好新聞,希望拍攝好的照片,並反思過於太平的環境反而令人鬆懈。

陳焯煇認為,自己在台灣屬於外來人,對當地社會有很多事情都不清楚,一開始踏足台灣觀察人事物都有新鮮感,比較有到處去探索拍攝的慾望,但卻沒有香港人看香港新聞的「肉緊」感覺,而是以一種抽離的狀態看台灣。

他認為,這種距離感對自身拍攝有利有弊,好處是更容易專注於影像部分,並看到事件的宏觀畫面,而並非著重事件內容和抓著一些小事不放;壞處是因為自己是外來人,難以理解台灣文化阻礙了溝通,例如他不懂得台語,有一次到台南難以和受訪者打交道。

陳焯煇作品

陳焯煇作品

黑白色調易產生末世感覺

陳焯煇曾將今期虎豹瑪莉的影像作品在出版前給其他人評價,有朋友說他的作品充滿著死亡的意象,陳直言自己並非刻意追求這種觀感,而是一直就不太喜歡色彩繽紛的畫面。他運用黑白色調拍攝這輯照片,仍是因為當時正值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和香港實施國安法,但更直接的原因,是他一直主要拍攝一些不開心的事物,以及採用黑白色調容易產生一種末世感覺。他將這輯相片視為自己在台灣的旅程,以第一身角度觀看當地社會,在編輯圖片時更想像自己正在剪接一部公路電影。他認為一張兩頁的報紙版面,只是印上26張照片並不算多。他反思更好的做法是,自己有兩張紙四頁的報紙版面,這樣能夠把照片呈現得更好。

計劃以拍攝人偶Mary為主題出書

除了新聞攝影和《虎豹瑪莉》的出版工作外,陳焯煇亦常到位於台北的攝影書圖書館看書,又常報讀馬格蘭通訊社的線上影像課程,當中很多導師都會提及自己的影像出版計劃,漸漸令他對出版個人攝影書籍感興趣。他打算在拍攝 2024 年台灣總統大選後,進一步研究出版個人攝影書籍的可能性。他正在構思幾個拍攝主題,其中一個暫時較感興趣的是,以性玩具吹氣人偶Mary為書籍主題。

陳焯煇作品

陳焯煇作品

只是一個旁觀按鍵的快門操作員

馮凱鍵則選擇焚燒自己物品,希望藉此處理自己的情緒問題。自從兩年前《蘋果日報》和《立場新聞》結業後,他認為整個傳媒行業氣氛差,像處於一個無語的狀態。今年年初他更深陷於情緒困擾,認為自己的新聞攝影工作對社會毫無影響力。即使他心裡滿有對傳媒工作的使命感,入行多年在國內國外獲獎無數,但卻感到這些東西對個人生活沒有幫助,對社會環境亦沒有影響力,認為自己只是一個旁觀按鍵的快門操作員,因此感到非常抑鬱,每天早上都要發洩情緒後才能上班。

做想做的事情,但並非不顧後果

在新香港的新時代之下,馮凱鍵認為,官方和民間對一切事情各有說法,雖然人們為了適應新社會而表裡不一,但他認為括號之中就是我們的真心說話。馮形容香港人的性格比較大情大性,現在要仿效內地人學懂玩新的遊戲規則,用一些比較婉轉的方法說話和做事,這是令人感到無奈的事情。雖然他有時候亦會感到氣餒,因為有些東西被審查無法刊登,但認為即使要重新適應新社會,仍不應放棄表達想法。無論如何應該先做想做的事情,以及說想說的說話,但並非不顧後果,而是用巧妙的方法表達自己,不然留在香港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馮凱鍵作品

有一部份靈魂留在理大

馮凱鍵認為近來幾年,許多藝術家和攝影師都以「治癒」為命題,這亦是他的其中一個拍攝方向。在第一期《虎》的影像創作過程,他曾與精神科醫生討論,表達自己情緒的方法,最後決定用寶麗來相機拍攝心理日記;第二期《虎》的作品則是關於自己的抑鬱症病情,他的弟弟因2019年反修例運動,延遲了兩年才在理工大學畢業,當時他以一部壞了屏幕的相機,為弟弟和家人拍照,並用紅色貼紙貼在他們照片的臉上。馮認為自己經歷過2019年理大圍城,當中有些難以承受的事情,令他好像有一部份靈魂亦留在理大當中,而他弟從理大畢業不久就移民英國,亦是令他感到痛心的事情,故此才拍攝了弟弟和理大相關的照片。

焚燒物品是給2019年的自己和港人

馮凱鍵認為自己在第三期《虎》的影像作品是一種轉化,他選擇焚燒的物品對其有特別意義,其中一件就是他從外國記者協會舉辦的最後一屆成功舉辦的人權新聞獎比賽奪得的獎座。他獲獎照片是關於2020年拍攝一對於旺角街頭,因為購買文具而被防暴警察拉跌的年幼兄妹。他認為焚燒物品是一種儀式,而攝影正是需要一種儀式感,他自從2019年後每天都會上香,因為覺得人很難靠自己的力量改變事情,有時候要相信超自然的力量,依靠形而上的力量。他指出華人向來有傳統是焚燒物品給先人或悼念,而他認為自己焚燒物品是給2019年的自己和所有香港人。

對於《虎豹瑪莉》這本攝影雜誌未來的展望,馮凱鍵指出,香港的攝影文化相對狹窄,很多時候人們會被表面上很漂亮的影像吸引,例如社交媒體上很多人贊好漂亮的香港地景照片,但大家比較少思考是否有另類方法表達更深層次的訊息,他希望藉著《虎》開托更多的香港攝影可能性,尤其是在香港的攝影記者圈子之中。陳焯煇則希望《虎》能夠讓參與者一直表達真心的想法,在以後的影像創作中多嘗試更多種不同的表達方式。

馮凱鍵作品

《虎豹瑪莉》第三期簡介:

《虎豹瑪莉》(IG:fupaomary)已經三歲,三年出版第三期(本是半年一期)。三年間,成員由香港離散到異鄉,今期的主題是括號,邀請了十位香港Artists,兩位文字作者,以圖像及文字互相呼應(或各自發揮小宇宙)。

主題的靈感源於一間香港媒體因諱言而新增的編按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那括號是什麼呢(滴汗)?括號是需注釋的文字前後的雙對符號。有時括號供出額外的訊息,有時括號是停頓的空間,有時括號是一個頭盔,有時括號是小插話,有時括號是一片飛地,有時括號是spot light,有時括號是政客洋洋灑灑的發言下的一個呵欠。

選擇用報紙的方式呈現,讓大家看看「你好,香港」以外,一些人心裡的香港(新)。這三年來,能出版一本Zine,並非坦途。感謝仍然支持《虎豹瑪莉》的你們。括號雖小,重點往往藏在括號中。
編按:(遺憾應驗除了(),要作不自主的刪減)

攝影師簡介:
陳焯煇
香港攝影師,中二病,旅居台灣三年,有一隻橘貓。(IG:rabychan)

馮凱鍵
失智家,資深報紙佬,每天食橙粉紫三色藥丸,每天裝香,攝影小誌《虎豹瑪莉》創刊人之一,曾獲多個國內外新聞攝影獎項及參與多國展覽不贅。2014年與2019年的運動潮湧後,情緒失陷,一間重要的新聞機構被倒閉,身邊至親好友相繼離開,遂發現攝影無用,惟繼續「發夢」可取。遂自困於暗室「發夢」,以創作為一種儀式繼續「發夢」。

《虎豹瑪莉》第三期銷售地點:
留下書舍(太子西洋菜南街228 號唐四樓)
獵人書店(深水埗黃竹街1C地舖) 
一拳書館(深水埗大南街169-171號大南商業大廈3樓) 
光影作坊 (石硤尾白田街30號JCCAC L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