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傳承 在地記錄

攝影後記|劉貳龍|我們想要一個怎樣的城市和社區面貌?

分享:

小時候,我家附近的屋邨商場有雜貨店和模型店。每逢假日,我都會到模型店的高達扭蛋機扭蛋,抽到喜歡的機體,就會拿回家中歡天喜地玩一個下午,抽不到的話,就請老闆打開扭蛋機,直接給我選擇機體。雜貨店的零食和汽水相對超市和便利店便宜,小孩拿著「微薄」的零用錢,能夠在雜貨店買到更多喜歡的食物和飲物。後來屋邨商場由房委會易手給財團經營,在年復年的加租下模型店和雜貨店被迫結業。雖然這已成童年往事,但類似小商戶被迫結業的事件,今天卻在另一個地點,荃灣的石圍角邨再度發生。

攝影、文字:劉貳龍

辦館老闆與自閉症患者街坊共融

剛過去的4月9日,明愛荃灣社區中心舉辦了石圍角邨小店感謝祭,當中的導賞團環節令我印象深刻。導賞員在源興辦館外向團友分享,指自己的大女是自閉症患者,兩母女曾一起接受電視節目的採訪,希望能夠令公眾多了解自閉症患者。她的女兒每天放學後都會源興辦館購物,有時會頑皮地把店舖內的貨物弄亂了,但老闆從來沒有像別的商戶般責罵她,反而每次當其女兒表現有進步,都會讚賞和鼓勵她,令她感到很窩心。

雖然這些小事對普通人來說,可能是沒甚麼新聞價值,但我覺得對她的女兒來說,這是一份難得的接納和理解,屬於社區群體之間的善意。可惜的是隨著業主的清場行動,這些生活中的「小確幸」亦很大機會一去不返。

當天拍攝期間,除了見到小商戶和老顧客握手道別,流露出不捨之情外,還擔心這個社區和商場未來的定位和面貌會變成怎樣?我在商場內外都見到裝修工程,木板將不同的舖位都圍封起來,板上印著商場新面貌的效果圖,雖然板上有列明效果圖「只供參考」的字樣,但其實卻拆射出其「離地」的營運思維。

老人邨現「士紳化」構想圖 

石圍角邨是一條有超過40年歷史的舊屋邨,比較多老人家在此居住。雖然效果圖上也有老人家,但一張在不同位置出現得最多的效果圖,卻是一位貌似中產的外國人手持購物袋在超市購物,這張圖總令我感到與舊屋邨格格不入,有一種社區面貌「士紳化」的觀感。

雖然外國人可以住在香港公共屋邨,也可以到屋邨商場消費,但這個舊屋邨居民的主要群體是誰?他們想要和需要的是甚麼?究竟是一個外觀漂亮,滿佈連鎖大集團商店的新商場,還是擁有多年深厚感情,又能滿足生活日常消費需求的小商戶呢?

社區是城市的縮影,香港過去一直大談社會發展,舊區重建,填海造地,不停在各處大興土木。舊有值得保留的,卻在「發展主義」四字前變得一文不值。然而今天我們要想的是,除了不停發展創造商機之外,我們想要一個怎樣的城市和社區面貌,香港各個社區的居民,內心想要和需要的究竟是甚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