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傳承 在地記錄

福島直擊 2|走進核電廠 損毀機組百米範圍 輻射儀警示響不停

分享:

日本福島核污水排放計劃上周一(9月11日)完成歷時 17 日的首輪排放,共排出 7800 噸核廢水;引來國際社會關注環境安全問題,也將世人目光又再聚焦福島。

核泄漏事故重創福島縣民身心、當地經濟以及自然環境,事故發生逾12 載,日政府大力推動重建復興。《集誌社》記者月初參加「福島旅行團」,在排放核廢水爭議熾熱之際,走進引發核災的福島第一核電廠、直擊遭地震和海嘯破壞的核反應爐機組;而穿梭在不同的市和町,天災痕跡仍隨處可見。記者沿途走訪當地居民心路,記下兩日一夜見聞。

《集誌社》特約記者陳亮均
相關報道:福島直擊 1|災後 12 載 走進核電廠 記留守居民心路

從富崗港能眺望到福島核電廠。

一覺醒來,打開窗簾,窗上貼著顆顆水珠,似乎前一晚曾經下過雨,看看天氣預報,這天下雨機率 80%,希望不要打亂最重要一站行程 — 福島第一核電廠。2011 年 311 大地震後屹今 12 年,核電廠修復進度備受外界關注,過往只有相關人員或以研究為由才能進入核電廠視察,今年年中起,一般市民經申請後亦能進內參觀。

吃過早餐後出發,領隊小姐 Fumie 確認大家都穿好長袖衫褲後,便啟程前往首站位於雙葉町的「東京電力廢爐資料館」。資料館樓高兩層,不同展廳講解地震及海嘯如何摧毁核電廠,以及各種善後工作等,但我們一行人無緣到處參觀,甫到達便被安排到一個小房間,設置猶如一個小課室。每個位置都寫上了參加者名字,桌上放著多份資料,包括多部發電機的資料、核廢水排放細節、「氚」的介紹等等。

出發往核電廠前,先到東京電力廢爐資料館「上課」,了解發電機和核廢水排放資料。

東電短片為事件道歉:是人為錯誤而非天災責任

團友各自坐下後,東電職員要求我們交出證件核對身分,再讓我們觀看一條長約八分鐘的短片。短片頭半部分敍述 311 事發經過,例如海嘯擊中發電廠後,冷卻系統如何失靈、員工如何應對之類。後半部簡略至今的修復進度,以及如何清理核廢料等。臨近影片末段,旁白為事件道歉:「我們為事件衷心感到後悔,我們對自己的設備過度自信,對於心存傲慢向受影響的人道歉。」旁白續說:「這是人為的錯誤,而非天災的責任,我們應該更主動地做好防備……」這段說話令我印象深刻,或者是近年已經很難從官方口中聽到坦率的「對唔住」、「我做錯咗」等說話吧。

回到課室開始上課,東電代表由一號反應爐講到四號反應爐,再說到近日備受爭議的核廢水排放。東電指,大地震後需要用大量的水冷卻反應堆,自然地,這些注進反應堆的水均受到核污染。而四個反應爐先後爆炸,以一號機為例,整個反應堆頂部於爆炸後外露,雨水及地下水從兩面「進駐」,也令核污水容量變多,東電必須將污水抽走,再存放於幾層樓高的巨型儲水罐中。經年累月後,原來一千個儲水罐面臨飽和,東電於是決定稀釋污水、再排出海洋。

東電代表向團員解釋核污水的處理方法,多次重申「核處理水」符合國際安全標準。

東電代表指,受污染的水會經「多核種除去設備(ALPS)」多重過濾,濾走超過60 種污染物,再用海水稀釋 100 倍,才會排出大海;至於被過濾出來的核廢料會先儲存,現正在核電廠北面闢地,將來用作集中儲存這些核廢料。至於未能被過濾的氚,東電代表多番重申,排出大海的「處理水」,氚含量低於國際安全標準,希望大家可以放心。

近一小時的講解告一段落,我們必須將所有個人物品,包括電話、攝錄器材、智能手表等都留在資料館,只可帶紙筆隨行,唯一例外的儀器,是旅行團導遊給我們的輻射探測儀。

隨身攜帶的輻射探測儀量度到,在富崗港每小時輻射量為 0.12 微希,較在東京車站更低。

正式向核電廠出發,不用十分車程鐘便到達。來到入口,我們逐個逐個通過金屬探測儀,之後獲分發一件工場背心,以及一部啤牌盒般大小、灰色的輻射探測器。探測器會計算一小時累積的輻射量,男士須將探測器放於背心左上方的口袋,女士則放左下,準備好一行人再登上專車。

雨中睹損毀核反應機組    東電加蓋防雨水注入

「這些巨型儲水罐,分布核電廠不同位置,不同顏色並不代表內裡的水有所不同,只是我們需要大量儲水罐,所以從不同供應商購入,顏色才因此有異。」「這條路以前種滿了櫻花樹,事故後部分樹被摧毁,部分需要移走以增加空間,但我們仍然留下了小部分,希望花季來到,員工能輕鬆一下。」核電廠面積廣闊,東電代表沿路在車上介紹不同設施的時候,我們與反應爐的距離愈來愈近,心情也愈是戰兢。

圖中背後為一號機組建築物,爆炸後支架外露,東電正準備加蓋以防雨水繼續注入一號機。

抵達目的地後下車,真的如天氣預測所說下起大雨了。但受地震和海嘯侵襲的核反應爐機組就在眼前,切切實實看到大自然威力所帶來的破壞,相比起這難以言喻的震撼,淋雨所帶來的濕漉漉不適感覺,可謂完全微不足道,瞬間便拋諸腦後。放置一號機的建築物於爆炸後支架外露,即使從身處百米以外的位置,仍能看到建築物殘骸未被清走,東電正準備為建築物加蓋,以防雨水等繼續注入一號機,否則排水工程只會沒完沒了。至於二號機和三號機,亦能夠看到損毁痕跡,不過維修進度較快,三號機所在的建築物已經加蓋。

團員禁止自備攝錄器材,由東電官方拍攝的照片,成為在福島核電廠中唯一的影像紀錄;圖左為二號機組、右為三號機組。

靠近反應堆近百米    輻射儀發警示聲未停

在這些反應堆的外圍,全副保護裝備的工作人員如常工作。相比他們,我們只是穿著普通行裝來到參觀,不禁想到單簿的長袖衫褲,是否足以保護自身免受輻射影響?其實在我們下車後不久,隨團提供的輻射儀在這行程中首次發出「嗶嗶嗶」的警示聲,而且是一直沒有停下來,證明輻射量持續維持於警戒水平,職員還一度嘗試幫我將儀器轉為『靜音』但不果。在前一天的行程中,儀器顯示的讀數一直低於每小時1微希,但當這次與核反應堆相距只是一百米,讀數直飆上至今錄得最高的每小時 59.6 微希;而廠內輻射探測器顯示屏則為 65.3 微希。

距核反應堆百米附近,隨團提供的輻射探測器警示一直響過不停,錄得最高每小時 59.6 微希;廠內輻射探測器顯示屏則為 65.3 微希。

東電的代表大概是看到我們臉上的疑惑表情,向我們解釋只是在室外逗留約十分鐘,其實並不會沾染到很多的輻射,「來拍張大合照吧!」由於禁止自備攝錄器材,由東電官方拍攝的照片,成了我們在福島核電廠中唯一的影像紀錄。

參觀完結,要歸還東電提供、計算一小時累積輻射量的輻射儀,儀器錄得我們身上有 0.02 微希的輻射,東電代表再次向我們打定心針:「我每天都會帶不同人來參觀,我檢測過我身上的讀數大約是 4 微希,對身體其實沒有影響。」

東電職員:好像無論說甚麼也不被相信

近日中國民眾不滿日本排放核廢水,民間有不少人致電日本隔空抗議,日本傳媒稱之為「迷惑電話」,意思等同滋擾電話。回程時與核電廠的職員聊起,問他們有沒有收到來自中國的「迷惑電話」?他們想了想後回答說沒有,但位於東京的東電總部則收到大量這類型電話,令他們的同事很困擾。「個人來說,對於中方不相信你們的數據,你又怎樣看待?」「好像無論說什麼也不被相信,『就有應該如何是好呢』的感覺,但我們已找來了專業的團隊來探測數據。」他指了一指遠處,一位架著眼鏡的技術部負責人。

「希望大家能相信我們。」然後報以一個禮貌而不失禮的日式招牌瞇眼笑容。

福島核電廠排放核廢水,東電職員表示收到大量來自中國的滋擾電話,表達抗議。

遺跡時鐘停在震後一刻   

離開核電廠後已是中午過後,我們留在受海嘯蹂躪的雙葉町,311 後町內近海的大部分民居被沖走,即使是較近內陸的地方,現時仍能看到當時被破壞的痕跡,荒廢的建築物隨處可見。

一個消防局的鐵閘捲起來變了形,牆上大鐘顯示時間是 2 時 48 分,即地震後的兩分鐘。領隊 Fumie 解釋,當時有人希望到消防局內拿取裝備,但由於已經斷電,只能強行用人手拉起鐵閘,導致現時的狀態。從外探看,消防衣仍整齊地掛在牆邊,但其他設備、儲物櫃、雪櫃等則混亂地倒在地上,全部都染上了厚厚的灰塵。

在雙葉町仍可見備受破壞痕跡和荒廢的建築物,消防局的牆上大鐘,停留在震後兩分鐘一刻。

政府補貼租金引居民回流   便利店、旅館紛落成

以福島核電廠為中心起計 20 公里直徑範圍的地方,事發後被列入撤離區,當中双葉町去年才正式被「除名」,政府亦在町內建造了新的「災害公營住宅」,由政府補貼三分二租金,吸引居民回流,不過至今町內人口仍未超過一百人。

町內的新建築,包括 2020 年開幕的「東日本大震災・原子力災害傳承館」,以展覽形式揭示天災為福島縣帶來的創傷。印象最深刻的是一輛受損嚴重的消防車,消防車的車頭凹陷,有如被捏扁的汽水罐般。館方介紹,當時消防員正駕駛這輛消防車出外救援,途中收到避難指示,棄車逃生,留下的消防車捱下海嘯衝擊,變成一團廢鐵。

政府新興建「災害公營住宅」並補貼租金,圖吸引居民回流;原子力災害傳承館也在 2020 年開幕,展示福島縣的創傷。

那天參觀傳承館的人不少,館內一家便利店於今年八月營業,是震後首家在双葉町開業的便利店,傳承館對面亦有新旅館落成,可以看到點點復蘇的步伐正在展開。

啟程離開前最後一站是到附近的超市一逛,超市內不少水果都是產自福島,包括一向知名的「福島桃」。曾看過某些傳媒報道,說就連日本人也不會購買福島食品,可能本身我身處福島,絲毫不覺得福島水果、銷情較其他縣遜色,我和團友夾份買了一箱福島桃分享,為旅程劃上句號。

回程到東京時已經日落西山,Fumie 最後讓我們確定一下,兩日一夜的行程錄得的輻射讀數是多少。出發前曾經有少許擔心輻射影響的我,拿出輻射儀看看,讀數是 0.019 毫希,少於坐一程長途機的輻射攝取量。

手持著一箱桃,有點礙眼地走入地鐵月台,腦海邊在消化兩天一夜的所見所聞,瞥見一間馳名水果甜品店的廣告,正在力銷「福島縣桃芭菲!」

在雙葉町,藝術家創作居民面孔的塗鴉,希望世人不要遺忘地震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