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政協兩會正值五年一度換屆年,今早 (3月10日) 完成人事選舉。習近平全票連任國家主席及中央軍委主席、韓正出任國家副主席、趙樂際任人大委員長,總理人選將於11日產生。
除了各界最關注的人事任命布局外,我們應如何解讀兩會內容對香港的意義?這不得不從國際圍堵中國的政治大局、以及中國走入後復常時代的經濟形勢,從而觀察、分析香港的獨特角色。

1.報告展望未再提對港「全面管治權」 反映政治大局已定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的回顧段落,提到過去五年港澳台工作時,指依照憲法和基本法有效實施對特別行政區的「全面管治權」,推動香港由亂到治走向由治及興。但工作報告在展望港澳工作部分,未有再提及「全面管治權」字眼,重申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愛國者治港等原則,支持港澳發展經濟、改善民生。
有關行文用字或反映,香港政治局面在中央眼中已制度化、「全面管治權」已基本達致,政治大局已定,發展經濟自然成為香港的首要任務。

2.習近平罕見點名批美國 把民營企業「當作自己人」
習近平在 3月 6日出席政協會議民建、工商聯界小組討論時,以國家主席身分點名批評「美國」而不是用「某些國家」等字眼,實屬罕見。習近平在講話中指「發展的外部環境急劇變化,不確定難預料因素顯著增多,尤其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我實施了全方面的遏制、圍堵、打壓,給我國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
亦是在同一個會議中,習近平強調黨中央始終把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當作自己人」,要為他們「排憂解難」,落實在制度和法律上平等對待國企、民企,又指支持平台企業在國際競爭中顯身手、呼籲民企要加強自主創新。
此舉可被視為在過去「國進民退」憂慮下,對民營企業的一種安撫;同時反映在中美關係愈趨緊張形勢下,民企或擔當突破圍堵角色。
3.主打「穩住經濟」 強調香港走「國際化」道路
今年2月中,習近平宣告中國「戰勝疫情」,外界觀望中國在走出動態清零後的經濟復甦情況。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把「穩住經濟」列為要務,但未有提及兩年前開始推動的「國內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策略。李克強亦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目標訂在低於外界預期的「5%左右」,反映當前經濟面臨不少挑戰,包括外貿數字持續回落、債務危機未除、房地產爛尾項目問題、內部消費需求增長低於預期等等。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趙樂際會見港區人大代表時,指香港要主動對接國家發展戰略、保持和發揮香港獨有優勢,鞏固國際金融和貿易中心等地位;另一常委王滬寧會見政協代表時亦強調,香港要發展好經濟、講好中國和香港故事。

而中聯辦主任鄭雁雄在港區人大代表團講話中,以「支持香港發揮獨特優勢,服務『國之大者』」為題,強調「必須堅定支持香港走國際化道路」、「必須堅持支持香港保持普通法制度,保持與發達國家法治體系、市場體系相銜接」,所謂發達國家可理解為歐美等西方國家。
歷史上香港一直有突破圍堵的角色,例如韓戰時中國被西方圍堵禁運,香港走私運送戰略物資。在歐美國家圍堵中國、內地經濟面臨嚴峻挑戰的形勢下,中國多番強調香港要繼續走「國際化」道路,對一直認為「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等同「內地化」的人士是一大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