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傳承 在地記錄

聚焦|公用事業加風起     行會召集人斥巴士加價官民共憤

分享:

經濟未完全復蘇,公用事業加風四起,本周加價焦點在交通運輸。繼五間專營巴士申請加價,政府本周又公布港鐵票價機制調整,估算加幅可達 2.45%。另外,紅隧東隧私家車收費,在三隧分流方案下,八月起加價到 30 元。

薪金指數跌  公用事業加風起
經濟未完全「復常」,公用事業加風起,基層市民生活難免百上加斤。

進展:

1.政府是大股東的港鐵,票價多年來依循「可加可減」機制自動調整。政府周二 (22日) 公布已獲行會通過的票價機制檢討結果,首次將票價調整幅度,與港鐵物業發展利潤 ( 0.6% – 0.8%) 掛鈎,卻同時刪走原有方程式中 0.6%的「特別扣減」。一加一減下、預期不會對票價「加多減少」帶來太大改變。

檢討後的港鐵票價機制,首次與港鐵物業發展利潤掛鈎。
檢討後的港鐵票價機制,首次與港鐵物業發展利潤掛鈎。

港鐵「可加可減」票價調整機制自 2009 年實施,每五年檢討一次,過去沒有把港鐵利潤納入考慮因素。港鐵在鐵路主導的運輸政策下,坐擁龐大的車站上蓋發展收益,被批年年賺錢卻「只加不減」,平均每年加幅近 2 %,15 年來僅在 2021 年疫情時一次減價、其餘均為凍價或加價。

港鐵可加可減機制

2.五間專營巴士去年申請加價,待行政會議審批。政府上周向立法會提交文件顯示,龍運巴士要求加 8.5%、九巴加 9.5%、大嶼山巴士加 9.8%、新巴及城巴所有路線劃一加兩元、城巴機場線加 50%、其他通宵及北大嶼山線加 23%。加幅之大,引起社會反彈。若政府批准申請,對機場線影響最大,例如往返鴨脷洲至機場的 A10 線,或由現時 48 元單程加價至 72 元;城巴新巴劃一加兩元,往返天水圍銅鑼灣的 969 線或由現時 24.7 元加至 26.7 元。

五間專營巴士去年申請加價,待行政會議審批。
五間專營巴士去年申請加價,加幅之大,引起社會反彈。

身兼行政會議召集人的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本周初在 Facebook 發文批評「巴士加價官民共憤」;行政長官李家超回應指,政府會審慎處理加價申請、嚴格把關。對於葉劉淑傳在行會作決定前發表立場,李家超沒有正面回應是否合適,只表示不會公開行會討論,每位成員內心都考慮市民福祉。

3.政府周三(22日)公布各條過海隧道收費方案,分流方案首階段在 8月 2日實施,私家車收費方面,西隧會由 75 元減至 60 元、紅隧和東隧會加至 30 元。到年底前,政府會採取按不同時段收費,繁忙時段的紅隧、東隧私家車收費,最高加至 40 分。

三隧三流收費方案首階段在8月2日實施,紅隧、東隧私家車加至30元。
三隧三流收費方案首階段在 8月 2日實施,紅隧、東隧私家車加至 30 元。

觀察:

除巴士、港鐵、隧道申請加費外,不少與民生相關項目也於今年起加價。包括年初港燈及中電按年加電費 45% 和 20%,三月再上調「燃料調整費」;購物膠袋也由 5 毫增至 1 元;的士繼去年 7 月加價後,於今年初再申請加價約 19%;而全港最便宜的過海公共交通工具天星小輪,繼2021年加價後,由於累計虧損嚴重,已獲批於今年 4 月起加價。

公共事業加風起

根據政府統計處數字,以按年變動比,2022 年第三季就業人士實質平均薪金指數下為 – 0.7%,督導級及以下僱員的實質工資指數為 – 6%,反映僱員和勞工工資購買力實為下跌。

再細看周四 (23日) 公布的消費數據,2023 年 2 月份綜合消費物價指數與去年同期比較,增幅為 1.7%,較1月份的 2.4% 回落。指數升幅最大為電力、燃氣及水的 20.7%,其中電力是 30.5%,反映兩電加價帶來的增幅。至於基本食品指數升幅 2.4%,部分基本食品的指數增幅頗大,例如鮮果 9.4%、蛋 6.9%、罐裝肉類 5.9%、食油 3.1%。加風四起,但薪金工資加幅未追上通漲,基層市民生活難免百上加斤。

薪金指數跌 衣食行樣樣加

集誌社小檔案

  1. 地鐵「可加可減」票價機制有何變動?
    • 舊「可加可減」票價變幅 = 
      過去一年綜合物價指數變動 x 0.5 +同期運輸業名義工資指數變動 x 0.5 -港鐵生產力 -0.6% 特別扣減* (於 2017/18 年度起生效) +延後加幅(方程式另設封頂機制,加幅不能高於家庭住戶每月入息中位數變化,超出部分可累積延後再加)
    • 新「可加可減」票價幅度 = 
      過去一年綜合物價指數變動 x 0.5 +同期運輸業名義工資指數變動 x 0.5 -物業發展利潤 0.6% - 0.8%(當港鐵本地物業發展全年利潤為 50 億以下,可扣減 0.6%;利潤介乎 50 – 100 億元扣減 0.7 %;利潤達 100 億以上扣減 0.8%) +延後加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