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檢討與不檢討、基層住屋困境,成為本周新聞焦點。三年疫情,香港有287萬宗確診,逾 1.33萬人死亡。死因庭的一宗聆訊,開始審視隔離安排等問題。有專家顧問倡設獨立調查委員會檢討抗疫政策,行政長官李家超反對,指要「向前看」。
此外,被官員形容為「劏房居民救生艇」及「唯一選擇」的「簡約公屋」,計劃細節出籠,選址等爭議未停。三萬個單位,對劏房戶增加、公屋輪候時間延長等老問題,有多大幫助?

專家倡設獨立委員會檢討抗疫 特首反對
隨著疫情緩和,有專家顧問倡議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全面檢討抗疫政策如檢測、追蹤、隔離安排、入院過程、安老院舍大爆發、出入境政策、疫苗接種等問題。行政長官李家超、多名行會成員表明反對。
背景:
疫情爆發至今三年,香港累計 287萬人確診、逾1.3萬人在第五波疫情期間染疫死亡,其中逾6千名死者住安老及殘疾院舍。去年疫情高峰期,出現大批病人在寒冷天氣下,於公立醫院外露宿等入院、安老院舍大規模爆發、社區隔離設施和人手不足等等問題。
時任特首林鄭月娥當時表示,要集中應對疫情,相信下屆政府會認真處理大規模的疫情調查。不過,行政長官李家超近日表明反對,指世上沒有公認的最佳方案,政府會持續檢視,又表示目前重點是「向前看」,目標是發展經濟和做好復常部署。

觀察:
獨立或專責調查委員會過去於香港非新鮮事,就重大社會事件,過去立法會曾行使《權力及特權法》成立專責委員會傳召官員作供。政府方面,可按《調查委員會條例》成立具調查及研訊權力的委員會,沙中線工程質量調查便屬此例;《條例》之外,政府也試過成立專家組成的專家委員會。但無論屬哪種調查或檢討,除問責外,均更著重探討制度缺失並作出建議。
雨傘運動、旺角騷亂、反修例運動 皆無獨立檢討
翻查資料,近年重大的社會政治事件,如2014年雨傘運動、2016年旺角騷亂、2019年反修例運動,政府皆拒絕成立調查委員會跟進;不過獨立調查仍應用在一些民生事件中,例如2015年鉛水事件、2018年沙中線剪鋼筋醜聞。
與今次疫情性質相類似的,莫過於2003年造成近1800人感染、299人死亡的「沙士」。當年港府成立專責委員會總結沙士經驗,避免重蹈覆轍;事隔20年後,特區政府面對另一次殺傷力更強、影響更大更廣的世紀疫情,已抱持不同看法。
過去曾展開獨立調查的事件:
2003年 | 政府成立「沙士」專家委員會,由外國及本地專家組成,委員會最終提出多項建議,包括成立衛生防護中心、加強醫護培訓等,均獲政府接納;立法會專責委員會設公開聆訊,報告點名批評時任官員;醫管局也另設檢討委員會提出多項建議 |
2008年 | 「雷曼事件」 立法會引用《特權法》調查,傳召多名財金官員 |
2012年 | 「南丫海難」 政府按《調查委員會條例》成立撞船事故調查委員會,調查事件成因、檢討海事航行標準及監管制度 |
2015年 | 「鉛水事件」 多條屋邨被揭發食水重金屬含量超標,政府按《調查委員會條例》成立專責小組,調查事件成因、檢討食水規管及監察制度 |
2018年 | 「沙中線」剪短鋼筋、施工質量醜聞 政府按《調查委員會條例》,成立由前終院法官夏正民領導的調查委員會,調查事故成因、港鐵現行監管制度、政府規管機制等。 |
本港以外,外國政府也成立調查委員會或檢討小組審視抗疫工作。澳洲參議院在2022年4月完成及公布檢討報告,提出多項建議,包括定期舉行演習提升抗疫能力、增加安老院舍人手等;英國由法官主持獨立調查委員會,去年10月開始舉行聽證會;新加坡的檢討小組在2022年5月開始,分階段檢討當地應對措施的可取或錯誤之處等等。
更多【聚焦一周】長期病患長者候隔離期間亡 研訊揭人手不足 死去兩日中心始致電
更多【聚焦一周】簡約公屋造價選址爭議 等上樓時間長 問題未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