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傳承 在地記錄

華北洪災|批廿年來最大筆撥款 政協聯誼會等七機構首獲批 賑災基金拒公布詳情

分享:

因應北京、天津、河北省等地洪災,特區政府周一(14日)從賑災基金撥款 6500 萬元予九個賑濟項目,涉香港北京社團總會、港區省級政協委員聯誼會基金等九間機構。

《集誌社》翻查賑災基金由 2003 年至今的年報,發現撇除過去政府層面捐贈現金、以單一賑災計劃而言,今次 6500 萬撥款是 20 年來最大筆撥款;而九個機構中,七個過去從未獲基金撥款,大部分機構宗旨與賑濟無關。

翻查過去三年紀錄,基金每次撥款皆會發放新聞稿,公布每項賑災計劃中獲撥款的機構及金額、有關用途和預期受惠人數,與今次僅公布九間機構名稱不同。《集誌社》兩度向賑災基金查詢 6500 萬撥款詳情,包括各機構獲得撥款等,秘書處回覆只重申新聞稿內容,不肯透露每間機構各自獲批多少撥款;而三間獲撥款機構則回覆查詢指,詳情參閱政府新聞公告。

8月初河北省持續降雨,有橋樑被洪水衝毀。(新華社相片)

北京、天津、河北省等地,在 7月 29 日至 8 月 2 日期間,受颱風「杜蘇芮」影響,洪水成災;截至 8 月 8 日,129萬人受災、最少 33 人死亡。特區政府周一(14日)從賑災基金,原則上批出 6500 萬撥款予九個機構、負責九個賑災項目,指撥款「彰顯香港與內地同胞血濃於水、守望相助的精神」。

近廿年最大筆賑災撥款 近十年計劃平均撥近 900 萬 

《集誌社》翻查賑災基金由 2003 年至 2022 年度的報告,發現撇除政府層面捐贈現金,今次撥款以單一賑災計劃而言,是過去廿年的最大筆撥款。

基金報告每年會以賑災計劃歸納當年撥款額,不同賑災計劃或涉及多個項目。以 21-22 年度為例,基金共撥款 1413 萬元予五個機構,包括宣明會、國際培幼會 (香港) 等負責的五個菲律賓風災項目,另共撥款 851 萬予兩個河南省水災項目。

賑災基金於去年度曾撥款 851 萬,予兩個河南省水災賑災項目。(賑災基金相片)

根據資料,特區過去曾在政府層面捐贈現金賑災,如 2010 年中國西南大旱,賑災基金分別捐 4000 萬元予廣西壯族自治區、貴州省、雲南省政府,捐一億元予青海省政府賑濟地震災民、5000 萬元予甘肅省水災;2014 年因汶川地震捐助一億元予四川省政府、2015 年因地震捐助 5000 萬予尼泊爾政府。

👇🏽 可選取 ▶ 閱讀不同年份按計劃撥款資料

撇除幾次涉現金捐贈的賑災,《集誌社》統計過去十年 57 個計劃撥款,每個賑災計劃平均撥款金額約 900 萬元。近年撥款金額最多的是在 2018 年和 2020 年,印度兩邦發生風災,基金兩度撥款 2559 萬元予六個機構和項目,每個賑災項目獲批撥款由 190 萬到 640 萬元不等。

九機構中七間從未獲撥款 大部分未見賑災經驗

根據《公共財政條例》,財政司司長授權行政署長批准每筆 800 萬元以下賑災撥款,超過 800 萬的撥款須取立法會財務委員會同意。以今次 6500 萬九個機構計算,平均每個機構的項目獲批 722 萬元,無須到立法會申請撥款。

今次獲批撥款的九間機構,包括香港世界宣明會、愛德基金會(香港)、工聯會救災慈善基金、香港北京社團總會、青聯交流基金、香港島各界社會服務基金會、華菁會青年基金會、港區省級政協委員聯誼會基金、港區婦聯代表聯誼會基金。根據年報,基金自 1993 年成立以來至去年 3 月,共撥款近 22 億元予 18 間機構及九個政府或機關;過去獲批撥款較多的機構包括宣明會、愛德基金會、樂施會、香港救助兒童會等。

資料顯示,宣明會及愛德基金會的賑災項目屢獲基金撥款,宣明會獲撥款逾 3 億元、愛德基金會獲撥款逾 1 億元。至於另外七間親政府機構過去從未獲得賑災基金撥款,而除了工聯會救災慈善基金在網站列明,基金為援助香港或內地重大災難事故外,其餘機構成立宗旨大多為促進交流。

撥款準則提「良好記錄」、三年經驗 個別基金註冊不足三年

根據《賑災基金撥款準則》,在評估建議方面羅列多項因素,包括由註冊救援機構提出申請;申請應輔以建議書概述賑災計劃的規模、受惠人數目和類別,以及所需金額;救援機構在過往從事類似的賑災服務和工作方面有良好記錄等。

撥款條件部分也列明,撥款應給予有關政府或「信譽良好的救援機構」。而根據《申請撥款所需提交的資料清單》,救援機構須列明機構宗旨、過去三年內相關救援工作經驗、過去三年的年報、相關適當行為守則和紀律程序等等。

翻查多間機構的網站,除工聯會救災基金在 2022 年 9 月曾運送 800 箱物資到四川災區以外,大部分機構皆未見有公開的賑災經驗。青聯基金則在 2021 年 7月捐贈 48 萬元予河南賑災,其餘多為舉辦青年交流、或在香港派發福袋等活動。其中,港區婦聯代表聯誼會基金有限公司在 2021 年 8月 19日才獲得「獲豁免繳稅的慈善團體資格」,至今不足三年。

《集誌社》向賑災基金查詢,委員會批出 6500 萬撥款的準則為何?有關機構是否在賑災服務方面有良好記錄?每間機構所獲撥款金額、是否在內地有「對口單位」支援抑或會自設救援隊伍等?秘書處未有回覆查詢,只重申 14 日所公布的新聞稿內容,指「正與有關機構緊密溝通」,監察其敲定及執行賑災計劃的具體安排;而在完成賑災計劃後,機構須向委員會呈交評估報告及經審核的帳目。

《集誌社》也向九間獲撥款機構查詢,所獲撥款金額和項目詳情,獲宣明會、華菁會以及香港青年聯會回覆指,有關賑災撥款詳情參閱政府 14 日的新聞公布;其餘機構則暫未有回覆。

基金過去新聞稿公布機構獲批金額、派發物資、預期受惠人數等;今只公布九間機構名稱,詳情欠奉。(賑災基金相片)

過去公布機構獲批金額、詳情 今拒回覆

今次賑災基金公布撥款的內容,也與過去三年不同。翻查和比對 2019 年至 2022 年的政府新聞稿以及基金年報,賑災基金過去幾年在每次撥款後,會在新聞公告列明撥款具體金額、用途及受惠人數等;若屬同一賑災計劃涉及不同機構和項目,公告大多按機構列明所獲撥款金額。

以 2021 年的菲律賓水災為例,基金當年在 1月 25 日批出撥款,新聞公告列明批出共970 萬元撥款,四項撥款分別為樂施會的 261 萬、國際培幼會的 195 萬、香港紅十字會的 182 萬以及香港救助兒童會的 331 萬;又提到撥款會用於提供衛生包、家庭用品包以及淨水物資、臨時居所等物料,約 5 萬 7 千多名災民受惠。新聞稿同時強調,救援機構進行賑災地點或派發物資種類並不相同,「沒有資源重疊」。

《集誌社》過去幾日,兩度向賑災基金追問九間機構獲批的撥款金額,以及無法提供的原因。秘書處未有正面回應,重申正與機構緊密溝通、監察其具體安排,而機構須在完成計劃後呈交報告和帳目文件等等。

賑災基金自 1993 年成立,截至 2022 年 3 月,就 470 賑災項目撥款近 12 億元、就 22 項境外政府或機關撥款近 10 億。總撥款 22 億元中,約 65% 即14 億元用於中國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