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傳承 在地記錄

「驅逐」無家者|近千膠馬「美化」行人路、隧道    

分享:

大角咀行人隧道及行人天橋過去有近 40 名無家者露宿,惟當局在今年二月底清場行動後,續以「美化工程」為由、以近千個膠馬,圍封半條行人路及隧道至今,有露宿者形容,被政府「用『屎橋』趕絕」。一直協助無家者的社工質疑,政府做法是「驅逐」無家者,把他們推向更隱蔽的地方。

攝影:陳朗熹

近千膠馬「美化」行人路、隧道

《集誌社》記者點算,大角咀行人天橋上最少有近 600 個膠馬、佔去天橋近一半位置。

食環署、油尖旺民政處、社署等多個部門,在 2 月 24 日和 4 月 25 日,以「隧道維修及美化工程」及「天橋美化工程」為由,貼出「局部圍封」通告​表,呼籲市民「勿在天橋棄置雜物」,否則政府會不作通知而清理,此舉令原來近 40 名露宿在該範圍的無家者四散。

行人隧道有300個膠馬

《集誌社》記者昨(22日)在隧道及天橋所見,隧道及天橋有一半範圍均被三角膠馬圍封,經點算後,天橋上最少有近 600 個膠馬、旁邊放置近 50 個仍未使用的膠馬,隧道內則有逾  300 個膠馬圍封。當局又以粗身鐵線綑綁部分膠馬,甚至連樓梯上、只有兩步距離的小平台,都用三角膠馬圍封一半空間。

70 歲露宿者被驅逐

70 歲的 Albert 自 2017 年成為無家者,直至今年二月底被清場為止,已在大角咀櫻桃街行人隧道露宿一年半。一直協助當區無家者的同路舍高級項目經理吳兆康表示,食環署每隔數月便會清場一次,今次清場政府部門有預先通知,但由於 Albert 家當數量多,他的部分財物,包括一部 32 吋電視機、數條新牛仔褲以至消毒火酒等,都在清場時被清走。他們都沒有料到,隧道有一半空間在清場後會一直被圍封。

無家者Albert 被驅逐
Albert 今年 70 歲,他的部分財物,包括一部 32 吋電視機、數條新牛仔褲以至消毒火酒等,在2月底清場時被清走。

「瞓街不犯法」

Albert 選擇於此處露宿,因行人隧道可遮風擋雨,且鄰近洗手間、休憩公園和派飯的社區中心。自隧道被圍封,Albert 每日到中心取飯後,要到距離較遠的洗衣街公園露宿。對於被政府清場,Albert 承認是有無家者不自愛、造成衛生問題,自嘲被趕走某程度上是「抵死」。Albert 認為現時沒法例監管露宿,「瞓街不犯法,政府只好用『屎橋』趕絕(無家者)。」 

無家者 Albert
Albert 選擇於行人隧道露宿,因可遮風擋雨,且鄰近洗手間、休憩公園和派飯的社區中心。

吳兆康表示,機構需時半年至一年才能與無家者建立關係,在此範圍原有近 40 名服務對象。但當局清場加上以膠馬圍封地方,令無家者四散,至今只接觸到近十名曾服務的無家者,加上無家者大多沒有電話,其餘都失去聯絡,「只能在街上『撞』他們。」現時在天橋和隧道已不見無家者蹤跡,隧道口有數個露營帳篷,記者昨日所見,有長者在其中一個帳蓬休息;而在天橋底下面、一個被馬路包圍的草叢上,現放有不少雜物,疑有無家者居住。

天橋下疑有無家者
社工批評政府行動令無家者四散,愈趨隱蔽;天橋底下面、一個被馬路包圍的草叢上,現放有不少雜物,疑有無家者居住。

吳兆康解釋,每位無家者背後都有其原因、或傷痛的經歷,使他們自我邊緣化,而要令他們脫離無家的狀態,是漫長的過程,社工先要關心、接觸他們,突破「他們自我污名化的位置」,令他們願意到中心取飯、參加活動、以致入住機構提供的住宿服務、脫離無家的狀態,「每一步都很漫長。」他批評政府的做法摧毀了無家者在該地區的社會支援,令服務使用者淡出,機構的工作因此變得更困難。他批評現時政府的做法猶如在無家者的傷口上灑鹽,令他們進一步隱藏自己。

社企同路舍吳兆康
協助當區無家者的同路舍高級項目經理吳兆康批評,「美化」工程摧毀了無家者在該地區的社會支援。

至今年三月 有 1441 名露宿者

根據社署「露宿者電腦資料系統」,截至 2023 年 3 月底,露宿者人數有 1441 人,數字較去年同期的 1564 人有所減少。不過,接連有無家者居住地被清場,月初觀塘公眾碼頭就有類似清場行動,吳兆康擔心露宿者的數字減少,是因為無家者被趕走、變得更為隱蔽,而非確實露宿人數真正下跌。

 他希望政府官員可以親身到場了解無家者狀況,而非一刀切將他們「驅逐」,「 這種驅逐方法只會令無家者推向更不為人知、更隱蔽的地方,將他們背後的問題強化。」 惟同路社暫未成功約見政府部門。

大角咀天橋「美化」工程

政府以「美化」為名圍封天橋和行人隧道,但有每日使用天橋的居民認為膠馬阻路。因天橋連接奧海城、滙豐中心及旺角,人流眾多,但現時一半天橋被圍封、加上橋柱躉,路面闊度只夠讓兩至三名成人通過。有居民稱現時走在天橋上易生碰撞,「政府說是美化工程,但只放了膠馬,卻沒人開工,不知做甚麼,只知現時『阻鬼住晒』!如果有工程,見到有人工作,都可以接受。」他又指,無家者其實多聚集在天橋的斜路,若當局此舉是為了趕走無家者,沒必要圍封整條天橋。

在行人隧道口有帳蓬

現時在天橋和隧道已不見無家者蹤跡,隧道口有數個露營帳篷,有長者在其中一個帳蓬休息。

油尖旺區議會社區建設及設施管理委員在2022年11月,曾開會討論櫻桃街行人隧道美化工程。當時民政處曾表示,會在隧道進行地區小型工程,並以綠色為主的設計美化隧道內牆,會按情況就地面美化工程諮詢相關部門。


《集誌社》已向食環署、油尖旺民政處及社署查詢,未來在天橋或隧道上有何美化工程進行、圍封是否針對該區無家者、是次行動由哪個部門主導、社署有否向當區無家者提供支援服務等?食環署回覆表示,一直關注有關天橋及行人隧道因露宿者佔用而引致的環境衞生問題,由 2020 年 5 月至今,在天橋共接獲 65 宗環境衞生問題相關的投訴,而在隧道則接獲 41 宗。食環署指在聯合行動中,署方負責清理由露宿者自願棄置的垃圾和廢物,並進行徹底定點清洗工作。

社署回覆表示,知悉相關政府部門在上址進行行動前,由社署資助的露宿者綜合服務隊已加強外展探訪,主動接觸該處的露宿者,以及早識別他們的福利需要,並勸諭他們接受支援服務。社署在行動當天亦聯同服務隊到相關地點,務求從福利事宜上協助有需要的露宿者。社署表示,會繼續跟進露宿者情況,為有需要的露宿者按其意願提供福利支援。

油尖旺民政事務處在 5 月 25 日回覆表示,過去三年,收到超過270宗關於有人在有關設施長期堆積大量雜物,引致阻礙行人通過、環境衞生滋擾、治安及火警憂患的投訴。由於設施因使用多時,出現耗損情況,需要維修及保養,處方稱部門已多次在有關位置張貼通告和派發不同語言的單張,介紹露宿者臨時收容中心、短期宿舍、社工轉介、社會福利支援服務、就業指導等等,亦請擁有堆積雜物的人士盡快在指定日子前把雜物移走,以便進行維修及美化工程,現時工程已經陸續展開,初步預期在暑期完成。油尖旺民政事務處指出,為配合工程,部門在有關天橋隧道的一邊放置欄桿,行人可在另一邊經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