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傳承 在地記錄

聚焦|通關一周藥物亂像 最低工資新水平 《立場》案總編輯自辯

分享:

《集誌社》精選本周三宗重要值得關注的新聞,為讀者精簡剖析脈絡。包括通關後疫情變化以及市面「必理痛」等缺貨下,藥房的「賣藥」亂象;《蘋果日報》案和《立場新聞》案有新進展,其中《立場》總編輯鍾沛權出庭自辯法定最低工資水平凍結四年後將獲調升至40元,有多少基層人士能從中受惠、改善生活?

必理痛熱炒 熱買「藥物」或只屬保健品

中港兩地1月8日開始免檢疫通關,每日最多六萬名港人可返內地。直至周三(1月11日),共有約15萬港人出境。內地疫情升温,香港本周的新型肺炎確診數字則見回落。不過,搶「必理痛」、聲稱「鎮咳」等「產品」湧現等「藥物亂象」未平。

重要性

六萬這名額是什麼概念?行政長官李家超在1月5日於通關安排記者會上表示, 兩個月便有360萬,即香港人口的一半,都可在兩個月內返內地。

停頓三年,兩地通關開始復常,首階段每日最多有六萬港人可從海、陸、空管制站到內地。

進展

內地疫情升温下通關,對本港疫情有何影響?

翻查資料,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1月8日公布,全國共有 14,171個確診個案。本港的確診數字近日回落,由 1月 8日的 13,682宗 ,下降至 1月 11日的 9017宗。值得留意的是,直至 1月 11日,有 4313名確診者在公立醫院留醫,共 193人(約4.4%)危殆,當中 50人正接受深切治療。

內地旅客仍未大批來到,本港市面的藥物供應先出現緊張情況。《集誌社》記者上周在本港多區的藥房巡視,發現必理痛供應仍然短缺,一盒 30粒裝必理痛,最貴售價為 398元。

今年一月,必理痛等藥物一度因供應不足而出現「搶藥潮」。
今年一月,必理痛等藥物一度因供應不足而出現「搶藥潮」。

展望 

截至 1月11日,四日內共有逾 1.5萬香港居民經機場、落馬洲支線、文錦渡等七個管制站出境,三個陸路口岸的預約名額仍未爆滿。

更多【聚焦一周】最低工資調升至40元 被批與勞動市場脫節

更多【聚焦一周】《立場》案鍾沛權作供 黎智英律師團隊向英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