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規會上月通過修訂審批棕地的規劃指引,將新界地區 16 幅約 320 公頃、面積相若 17 個維園的用地,由原來「不會從優考慮」或「通常會遭到否決」的類別,改納為「可獲臨時規劃許可」種類。《集誌社》發現不少土地有違例被控紀錄,部分更已申請改作臨時貨倉用途待審批,引起縱容「先破壞後發展」和「特赦」違規作業的批評。新界西北露天倉大聯盟召集人蔣志偉及本土研究社成員黃肇鴻在今集《集誌背後》,分享對今次修訂指引的看法。
蔣志偉認為,如土地本身已被破壞了,應接受被改劃,他舉例指「點解外國有『特赦移民』?到差不多你被迫也要特赦,否則由得你一直非法嗎?大家現實一點,現在政府是現實,你趕它 (棕地作業) 到甚麼地方?倒不如規劃它、要它做好一點」。黃肇鴻就不同意,認為此舉是壞先例,「就好像現在某政府職業應徵者下跌了,不如降低標準,就去改原來的規例。這樣你不用管治了」。
不過,兩人都同意問題癥結其實在於,政府從來沒有制訂棕地產業政策。蔣說自己大半生都在棕地上度過,但現時下一代都沒有興趣繼承家業,因為看到前景黯淡;他又不認為從事棕地作業的人都是破壞者,但只有臨時許可的土地令業界對投資改善環境卻步。

黃肇鴻就批評這是最差的狀態,「多年來都不清不楚,令業界沒一個安居樂業、安身立命的機會。」他說,政府單純放寬棕地申請指引,卻沒有政策指引,只是讓棕地作業者在「自由搏鬥」,將業界、關注團體、市民推到對立面。他形容政府現時處理棕地重置,「好像想將棕地重置掃落地氈底、所揀選的地是新市鎮外圍位置、猶如把問題掃去門口」。
兩人也提到改劃指引選址奇怪,尤其上水丙崗選址,黃肇鴻批評是「揀最靚的農地來搞」;至於蔣志偉則說自己不清楚原來丙崗有農業價值,而事實選址也不太合適,因村路狹窄易造成交通規劃問題。他又質疑規劃署在改劃時沒有諮詢過棕地作業者,曾笑問:「是誰劃的?是否像小朋友射波子停在哪就劃在那?你曾否到現場看過是否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