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足百呎劏房,僅容得下一個廁所一張床,由兩名南亞裔朋友合租。他們一個返早、一個返夜;同一張床,一人早上睡覺,另一人晚上休息。這是數年前,社工賴建國落區目睹的基層住屋惡劣情況。賴建國是全港關注劏房平台的核心成員,他和「平台」成員最近決定投身劏房租務市場,成立「侖居社會地產有限公司」,以「社會地產」理念,希望為街坊轉介良心租盤及進行支援。社工變身「良心地產佬」,當中有何掙扎?
賴建國在Podcast節目《集誌背後》(behind the zine)說:「近年香港變化很大,難用以前的方法,用遊說去令政策轉變。可否用一種以服務作為倡議的手法幫到街坊?如果可以,政府可以參考我們做法」。
這家「社會地產」公司開業三個月,成效如何?「成功做到第一宗生意,租客有十多個,遠至沙頭角的人也有查詢,但業主盤不足」。
倡議房屋政策多年,特別是關注劏房問題,如今要投身劏房市場,過程中有何掙扎?賴建國表示,一班社工,首先要有人考地產代理牌照,大家曾討論出租那些單位時,最初堅持一定要有窗、最好是廚廁分開,人均面積有七平方米以上。
要覓到這類良心租盤,難嗎?「唔易」。他們營運後才發現,如堅持以這準則篩選,街坊選擇可能不多。最後他們略作妥協,底線是讓街坊知道每個單位的缺點,之後再由他們做決定。賴建國說:「做房屋或政策倡議,是妥協藝術,好難揸住原則到尾,但要有最基本的守則堅持。在現有限制下找出路,可能是我們現在要做的事」。
由監察劏房問題,變成經營良心劏房,社福界的同行也有批評。「有人話係咪止痛劑,個病仍存在喎,我哋覺得,如要醫好個病,要好長時間,有乜短期有效方法?希望喺揾屋過程幫到手」。
香港的劏房問題,由 2010年馬頭圍道冧唐樓開始令公眾關注。時任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曾展開巡查劏房行動,但事隔十多年,劏房住戶數目增至 10.7萬,十年增加六成。賴建國說,這些年來,歷三位特首,他們都不敢觸碰為劏房居民登記這「燙手山芋」。「如登記了,可如何解決呢,政府仍沒長遠解決方法,公屋仍起唔夠數,揸住個名單,點搞呢?」
對於解決劏房問題,賴建國說,看不到政府有像當年解決籠屋問題的決心,他憶述,九十年代,政府用了約十年時間取締籠屋,手法包括加建單身人士宿舍、在市區購買單位做安置、加快上樓,及立例要求籠屋要取得牌照,令問題得以舒緩。「你要做,要有決心,有一定的措施,現在用的是舒緩措施(過渡性房屋、簡約公屋),而不是解決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