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譚蕙芸 Vivian 的讀者,會知道她不時會社交媒體分享自己作為照顧者的經歷。她曾寫道自己「走過照顧者的深淵」,但她自知擁有豐厚的文化和經濟資源,對於如何把私人經驗化作公共書寫、公共討論,而不給予弱勢人士壓力,她苦苦思煞良久。
受制於父母壓力,曾把哥哥患精神病的秘密守了 30 年;在香港最混亂之際,她把患病 30 年沒有好好治療的哥哥、年近九旬中風、失智的雙親接回香港,肩負起照顧者的責任,卻也令自己的情緒病爆發。走過照顧者的深淵,Vivian 認為患精神病「冇嘢值得羞恥」,主張把一切放在陽光底下,向他人分享訴說自己經歷。
藝術家陳可樂年輕時,面對母親患有嚴重思覺失調,選擇了逃避;直至父親崩潰承認,自己也不懂面對,以酗酒、賭博、家暴逃避,悔恨破壞了家庭關係。可樂才醒覺一人患病,足以帶來難以彌補和修復的代際創傷。
青春期時出現思覺失調、抑鬱,四年前開始,可樂選擇勇敢面對自己的躁鬱症,感恩媽媽由病人變成照顧者,陪伴他走過難行的路。他尋求援助,承認自己的「脆弱和失能」,決定「做好病人呢份工」。他不時閱讀 Vivian 的文章,對她分享的很有共鳴,覺得自己就是她的哥哥。
兩位既是照顧者又是病人,在今集《集誌背後》為大家延續有關精神病的討論。他們坦誠地把傷口攤在陽光下,分享如何面對家人、自己的精神和情緒病,希望有需要的朋友從中找到安慰和啟發。
延伸閱讀:聽聲者|從精神病人到社工 歷爆煲復發 設互助組織支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