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721 事件四年,《集誌社》取得多段西鐵元朗站閉路電視片段,並綜合網片,重組當晚襲擊、衝突經過。
閉路電視片段覆蓋形點商場F出口、大堂、扶手電梯及月台等角度,攝錄到相信是站內首場襲擊,白衣人追逐一黑衫女,並襲擊旁邊的人,但並未見到如監警會報告所述黑衣女子「用雨傘打白衣人」。
片段所見,白衣人至少三次從形點商場入站,其中一次近 70 人。兩組不同角度的鏡頭,拍到前《立場新聞》記者何桂藍遇襲。約 11 時,白衣人湧入付費區施襲,近百人跑樓梯和扶手梯上月台走避,險象環生。
攝影:陳朗熹
相關報道:

10:40 持棍白衣人入元朗站
2019 年 7 月 21 日,大批白衣人在元朗鳳攸北街及雞地一帶聚集、襲擊市民,其後到元朗站施襲。警方曾在事件後表示,警員接報 39 分鐘後才抵現場。這段「無警時分」,元朗站內的襲擊是如何發生?
根據元朗站 F 出口閉路電視,當晚 10 時 40 分 26 秒,有白衣人由商場入站,先是一白衣男持「保衛元朗保衛家園」牌進入,13 人也隨後入站,大部分手持標語牌、及綁有紅色旗幟的竹枝。
CCTV 片重組 首輪襲擊 與監警會報告描述不同
元朗站大堂兩個角度的閉路電視片段,拍攝到相信是首場襲擊的過程。晚上約 10 時 40 分 44 秒,一名黑衣女子拍卡入閘,她後方一名有背包、穿白衫的男子,欲拍卡入閘不果。另一手持繫上示威標語木棍的白衣男,「跳閘」入付費區,追逐這名黑衣女子。付費區內,另一名穿黑衣、持雨傘女子跑向閘口,雨傘一度指向背包男的方向,雙方有多於一部閘機的距離,未有接觸。背包男在閘外徘徊數秒,曾嘗試再拍卡,一度打電話,未見他參與衝突。
至於已「跳閘」入內的持棍白衣男,追逐第一名女子不果,轉身走向持雨傘的黑衣女子,兩人推撞。
兩部閉路電視片段顯示,雙方在付費區拉扯,有途人上前分隔兩人;付費區外、約十白衣人「跳閘」和跨過圍欄入付費區,用標語牌、旗杆和棍,攻擊持傘黑衣女子身邊的非白衣人。白衣人數佔多,衝突近兩分鐘後,非白衣人沿樓梯離去,白衣人跨過圍欄離開付費區。
閉路電視片段顯示,首場襲擊完結後,晚上大約 10 時 43 分 04 秒,13 白衣人沿形點商場離去。
網片印證 首批施襲者離去 部分穿「廈溪」白衣
綜合網絡片段,上前分隔的人,部分並非穿黑衣,多數徒手抵擋襲擊,也有個別人手持雨傘還擊。有網民拍到,有部分人的白衣印有「廈溪」、有人手綁紅色絲帶和綁著國旗竹枝。襲擊發生後,有人在付費區內血流披面打電話。

元朗站 F 出口,當日閉路電視片段顯示,第一批施襲白衣人由此出口進入和離開元朗站。
集誌社檔案:監警會報告指黑衣女子「用雨傘打白衣人」
這場襲擊的時間、位置、大致過程,與監警會報告提到的第一輪衝突吻合。不過,報告描述,白衣人追逐第一名黑衣女子時,另一穿黑衣女子衝上前協助,「用雨傘打白衣人」,第一名女子逃脫,白衣人遂轉而襲擊第二名女子。
記者從兩個角度的閉路電視片段,以及傳媒播出片段,皆不見第二名黑衣女子如報告所述「用雨傘打白衣人」。《集誌社》向監警會電郵及致電查詢,監警會口頭回覆表示,報告已發布多年,不會再有補充及回應。
《集誌社》取得多段西鐵元朗站閉路電視片段,部分覆蓋 F 出口和大堂範圍。
10:48 近 70 白衣人入站
閉路電視片段顯示,首輪衝突後約一分鐘,付費區有非白衣人聚集。約三分鐘後、即 10 時 48 分,F 出口有近 70 白衣人入站,多人持藤條和長棍等。
這段時間的網片所見,前立法會議員林卓廷在 Facebook 直播,他在約 10 時 44 分到場。而入站的白衣人,包括涉首輪襲擊、穿「廈溪」衫的男子。
《集誌社》檔案:監警會報告指約百名「黑衣人」聚集
據監警會報告,721 當晚 10 時 44 分,一議員到達元朗站付費區,約 100 名「黑衣人」聚集,報告引述新聞報道指,這些「黑衣人」剛參與完港島區遊行。10 時 48 分,約 70 名白衣人由 F 出口進入元朗站,部分人手持木棍、 旗幟、棍棒和雨傘。
CCTV 拍到白衣女子先攻擊
閉路電視拍攝到, 10 時 48 分 46 秒,近十名持藤條等白衣人走近閘機叫罵。半分鐘後,閘外一白衣女衝前揮掛有區旗的旗杆。另外兩白衣人在圍欄外揮藤條,付費區內的人後退,白衣人迫近閘前,雙方爆發衝突。
網片見有白衣人疑手持短刀 軍裝曾到場
記者取得多條現場拍攝的高清片段,看到其中一名穿「廈溪」衣白衣男,手持懷疑是短刀物件,曾向閘內上下揮動。閘內人士,部分穿著黑衣、少部分人戴頭盔,也有不少穿其他顏色服飾。
另一高清片拍到,10 時 53 分,一軍裝警現身 G 出口、扶手電梯附近,距付費區估計約 25 米,現場有叫囂、對罵聲,圍欄外有白衣人向閘內擲物。

當晚約 10 時 44 分,閉路電視拍攝到大堂有人聚集,白衣人在 10 時 48 分走近閘機叫罵。
《集誌社》檔案:三警曾到場稱不見打鬥,認為自己無法應付
監警會報告指,晚上 10 時 52 分,三警到元朗站 G1 出口,並無看見打鬥,只見站內有一批大部分穿白衣人士情緒激動;警員考慮在場人數,認為無法應付,向警長匯報,指付費區內與非付費區的人對峙。該警長向元朗警區行動室匯報, 行動室指示撤退,並在附近等候增援。

10:59 何桂藍遇襲
閉路電視片段拍攝到何桂藍被襲一刻。10 時 57 分 34 秒,救護員到達時,何與一名黑衣男子走近圍欄,閘外另一男子走近用棍揮向他們,未有擊中。近兩分鐘後,另一邊付費區有人被圍毆,白衣人跑向該方向;何也出閘,一紅衫、持藤條男跑到閘機,揮動藤條,再追打在他旁邊的何。何跑開,一名非白衣人上前協助,同時有人出閘,都被白衣人追打。
根據現場片段,紅衫男用藤條三次鞭打何桂藍,她倒地、起來繼續用手機拍攝。閘外一名黑衣男子和一名白裙女上前,被數白衣人襲擊,長裙女倒地,同行黑衣男子,被至少六個白衣人圍毆約 35 秒。
何桂藍一度在旁拍攝襲擊情況,白衣人突然圍毆何近半分鐘,公民記者 Galileo 以身驅保護她。
白衣人淋液體 閘內非白衣人噴水 白衣人攻入付費區
閉路電視顯示, 11 時正,付費區內人士開雨傘,有白衣人淋潑液體、上前揮拳,以木棍敲打閘機、掟擲雪糕筒,閘內人士後退。然後閘內有人開消防喉噴水,閘前白衣人往後退;另一批約 20 名白衣人持長棍和藤條,從形點商場入站。
閘內有人噴水後,閘前白衣人一度散開,一救護員出閘,另外幾名救護員欲出閘時,有白衣人到閘前揮棍,未有打中救護員。
11 時 02 分 30 秒,有白衣人衝入付費區追打非白衣人,白衣人潮幾乎佔滿付費區,非白衣人後退走避。
《集誌社》檔案:監警會報告指部分黑衣人射水、用滅火器噴向白衣人
監警會報告描述何桂藍等人遇襲時,指數名黑衣人與兩記者越過閘機到非付費區。「多名白衣人追趕及襲擊他們。」之後指「晚上10時59分,部分黑衣人在付費區內,用消防喉向白衣人射水,並用滅火器噴向白衣人。上述兩名記者和遭白衣人毆打的黑衣人,後來發生何事,則不得而知」。

11 時 02 分 跑樓梯走避 白衣人狂毆
月台對正扶手電梯的閉路電視顯示,11 時 02 分 35 秒, 大堂的非白衣人,從樓梯及扶手梯跑上月台。白衣人用藤條和棍棒毆打。記者統計,有約 45 人從狹窄的扶手電梯跑上月台,險象環生。有白衣人向上樓梯的人士施襲近一分鐘。
另一高清片段可見,一穿橫間衫男被白衣人扯著、拳打,旁邊一名灰衣男曾嘗試阻止被趕走;一男士的黑衣被扯攔、遭揮拳;一白背心男上樓梯時,被白衣人用雨傘擊打頭部。
《集誌社》檔案 監警會報告:黑衣人以雨傘還擊或自衛
監警會報告指,晚上 11 時 02分,白衣人入付費區,黑衣人和立法會議員衝上樓梯前往月台、入車廂以躲避;引述港鐵指由於列車無法關上車門,故無法駛離元朗站。報告續指白衣人起初無追上月台,而是留在大堂範圍襲擊前往月台的黑衣人,「黑衣人則以雨傘還擊或自衛」。

白衣人佔滿月台 圍毆倒地男子
根據閉路電視, 11 時 05 分,在月台的非白衣人、急步走入往屯門方向的車廂。位於車尾位置片段顯示,白衣人到達月台層,當時白衣人的人數眾多,幾乎佔滿整個月台,並且不斷手持藤條或棍狀物,進入或向車廂內揮動,施襲者包括疑似較早前襲擊何桂藍的紅衣男。
有非白衣人在車廂外被圍毆,11 時 05 分 55 秒,一名持雨傘的黑衣男倒地,遭至少五白衣人圍毆,車廂內有人將他拖到車內。
翻查多條當晚的網片顯示,有車廂內,曾有十數名白衣人進入施襲。高清片段見到,在一節車廂,最少十白衣人輪流用綁有區旗的竹枝、粗藤條和竹枝施襲。

有白衣女向車內人士施襲 灰衣男勸阻白衣人不果
閉路電視片段中,11 時 09 分 28 秒,一紮辮、穿花紋白衣女,不斷用疑似雨傘襲擊車廂內的人,她攻擊超過一分鐘,向車內擲物。此外,一名灰衣男,由 11 時 06 分 14秒,從車廂走出。他之後幾次嘗試舉起雙手,勸阻白衣人停止施襲,惟白衣人沒理會;11 時 07 分,他疑似勸阻、被白衣人推開,但未有被襲,然後他站到一旁,之後曾勸止花紋白衣女子向車廂施襲。
近 11 時 12 分 20 秒,白衣人開始散去,他走到一旁蹲下。之後有人從車廂內掟出雜物,他上前伸手勸阻,從車廂內掟出的棍狀物,擊中他頭部。 到 11 時 14 分,列車和白衣人離開後,該灰衣男子仍留在月台使用電話。
襲擊逾八分鐘列車方駛離 最少近 140 名白衣人在月台
而在 11 時 12 分至 13 分,車門曾多度關上又開,一度狀似離開的白衣人,又折返再攻擊車廂內的人。 11 時 13 分 10 秒,車門完全關上,白衣人離開;約 30 秒後,列車駛離,白衣人也全部離開月台。
扶手梯位置的閉路電視所見,由 11 時 12 分白衣人散去開始統計,約 48 名白衣人經扶手電梯、近 90 名白衣人經樓梯離開。換言之,估計施襲期間月台最少有近140 名白衣人。

報告指襲擊結束一分鐘警才到場
大堂閉路電視顯示,由 11 時 12 分 30 秒 至 11 時 15 分,大批白衣人陸續離開付費區。網絡片段顯示,在 11時 15 分左右,有數十名白衣人往 G2 出口天橋方向跑走,當時有戴著防暴頭盔的警員沿扶手電梯上來,見到白衣人跑走但未有追趕、截停。
監警會報告指,元朗警署的快速應變部隊人員在晚上 11 時 15 到達元朗站,而襲擊事件在此之前一分鐘,即晚上 11 時 14 分經已結束。
報告指,當警員抵達上層大堂,部分白衣人從警務人員前面跑過,但警務人員並未追趕或截停他們,據警方表示,警員到達元朗站時看到人群,但未目睹任何暴力事件,而那幾個正在離開大堂的白衣人沒有任何暴亂或暴力行為。
警方回覆指,7.21事件至今,警方累計共拘捕69人,年齡介乎 18 至 87 歲。《集誌社》翻查傳媒報道點算,被捕的其中 68 人當中,包括 53 名「白衣人」及 15 名「非白衣人」。餘下一名人士則未知身分,警方回覆指,當時未有交代該人士的被捕情況。
集誌社檔案 接報至到場用了 39 分鐘 鄧炳強曾回應指:係應該快啲
721 事件後,時任新界北總區副指揮官曾正科回應記者時曾說,警員從接報到抵達現場時間,「我相信係無八個字咁耐嘛」,其後再補充道:「哦,39 分鐘」。 時任警察公共關係科總警司的謝振中,在2019 年 7 月 22 日曾回應指,過去處理大型衝突,警方介入後令事件升溫,變得混亂,需小心評估合適介入時間。這 39 分鐘被形容為「無警時分」。
時任警務處處長盧偉聰在 2019 年 7 月 22日表示,721 當晚,警方整晚在照顧港島區暴力衝突,「在過去個多月,我們大量的人手集中在港島區,而餘下來的則分布在各個區分,繼續服務市民。當有需要如昨日這麼特別的環境,元朗區遇着我們在上環有這麼大型的衝突事件,而元朗區本身亦有幾宗打鬥事件,所以才會造成這個效果。在平常的日子,就算我們有調配…」。
2020 年 8 月 26 日,時新界北總區刑事總部高級警司陳天柱,改稱警方是用了18分鐘到元朗站。翌日,時任警務處處長鄧炳強回應指, 18 分鐘是快速應變小隊接到通知,至到達現場的時間,而 39 分鐘是警方接報至到場的時間,用 39 分鐘去理解較合理。鄧當時指,要用到 39 分鐘並不理想,「係應該快啲」,跟市民期望有落差,正進行檢討。

相關報道:
